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王亚凤>>正文内容

    (评论)读莫言《天堂蒜薹之歌》有感

    作者:王亚凤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点击数:

    跟大多数读者一样,在莫言获诺奖之前,我只看过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红高粱》,那也只知张艺谋而不问原作者。直至一“诺”红透半边天以后,大家才纷纷找出他的所有作品来恶补,来研习。而我有个怪脾气,大家都热议的东西我偏要等他冷却才肯去沾——这样的自以为是便错失了很多良机,至少在接触莫言这方面。我在文化馆老师的督促之下,勉强看了莫言的获奖感言,感觉的确与众不同,相当的低调、朴实无华,也就这印象。市作协赠送给我们一些书,其中有莫言的《丰乳肥臀》,我随手就借给了他人先阅,心底还隐隐有种不从众不流俗特立独行的沾沾自得。

    及至要回答文化馆老师对莫言读后感的提问,才翻开这本不薄也不厚的《天堂蒜薹之歌》来当作业,才小吃一惊:莫言的小说的确与众不同!且不说文笔——玩文字的每个人对自己的文字功力或多或少都有绝对自信——我首先惊诧于他的勇敢无畏,一扫大多数作家的风花雪月,敢于这样淋漓尽致地针对时弊,为时代把脉。他像一只可爱的啄木鸟,通过这本书,我听到的是他敲击病树的笃笃之声!

    封底简介如是说:《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彰显作家良知、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长篇力作。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数千农民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大量种植蒜薹,结果蒜薹全部滞销,县政府官员却不闻不问;忧心如焚的农民自发聚集起来,酿成了轰动一时的“蒜薹事件”。这起被报纸报道的事件促使莫言放下正在创作中的“家族”小说系列,用了35天,一鼓作气创作出这部义愤填膺的作品。

    在后言里,莫言说,当下的作家,大都不屑于近距离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是把笔触伸向遥远的过去,尽量的淡化作品的时代背景。大家基本上都感到纤细的脖颈难以承受“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桂冠,瘦弱的肩膀难以担当“人民群众代言人”的重担,如果谁妄图用作家的身份干预政治,幻想着用文学作品疗治社会弊病,大概会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但莫言,受自己情感的驱使,“甘愿受各种诱惑,到许多暗藏杀机的斜路上探险。”

    因此,请容许我“痛改前非”,转而向这位勇敢的作家致以庄严的敬意!我尊敬仗义执言的人,尤其尊敬不向世俗低头弯腰有着铮铮铁骨的文人!

    当然,我们不是在看新闻报道,我们在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小说最后一章,引用了文中主线之一的民间艺人张扣死后其徒弟提供的大段媒体报道和评论,看得人晕晕乎乎,只觉身在每日新闻中,而差点忘了这是一部小说,从而对自己每日不痛不痒过眼云烟般扫过的新闻事件有了立体的认识,有了疼痛感。感谢莫言。

    现在我可以说说这几日阅读下来魇住我的几位书中主要人物了。

    同为女子,我尤为同情文中可怜的姑娘金菊。如果她顺顺当当接受命运的摆布,给她的哥哥们换了亲,或许此生除了忧伤也便那么过了。但她偏偏遇见了爱情。高马这个复员回来有着一腔热血的汉子,是那样不依不饶地拼了命地追求幸福,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穷,改变愚昧落后,给自己所爱的人一份幸福生活。结局却是那样惨烈,赔上了媳妇,搭上了自己。这是一出十足的现代社会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美毁灭了给人看”,金菊和高马是本书中最让人喜爱与怜悯的一对,莫言用了冷静甚至残酷的笔触,将他们的命运细致刻画,最后毁灭得毫无余地,不知打碎了多少读者心存侥幸的一丝幻想。

    相形之下,高羊的人生观便显得特别敦厚实际。这样一个典型的良民,吃苦耐劳,老实本分,丝毫不想惹是非,却稀里糊涂被卷入了一场风暴,经历了人生难以磨灭的教训。他从初进看守所受不了那里环境的污浊看守的严酷和人犯的肮脏丑陋,到被迫喝尿用长满虱子令人窒息的破被子捂住发汗,一步一步地狱般的历炼,终于让他发出这样的心底呐喊:“老天爷,保佑我出去吧!哪怕人家把屎拉到我头上,我也不骂不打不找地方说理啦!”——我心里感到由衷的悲凉:这就是我们的国民,同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年代的民众能有多大差别?高羊的老婆是一个同样温良恭俭让的贤惠女人,以丈夫为天,以传宗接代生儿育女为己任。夫妇俩的言行惊人的一致:那些吃国家饭的“男政府女政府”都是高级人,这辈子能得到这些高级人的一点温柔体贴,那便是此生最大的恩赐啦!——这是多么卑微的心理啊,读到此处我心里好酸痛。不知那些身为国家政府工作人员的读者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请千万不要因此而更加高傲,请俯下你们高贵的头颅,侧耳倾听一下民众的呼声,你们的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定可以春风化雨,而不致像那些傲慢无礼视民如草芥的“政府人”一样只会火上浇油!

    当读到那个县委副书记不耐烦地说“你们要明白事理,县长是一县之长,光大事就够干的,难道还要替你们卖蒜薹吗?”高羊心里猛一咯噔:是啊,县长是一县之长,难道·····从而乖乖地打道回府,打定主意哪怕蒜薹烂掉,都不能为这个麻烦县长了······多么淳朴善良通情达理的人民啊!在人民的心中,高居庙堂之上的父母官们干的都是重若千钧的国家大事,人们甘心情愿用勤扒苦做来的微薄收入缴粮纳税,至于个人的吃饭问题,那是不应该来劳驾这些拿着俸禄吃着皇粮干大事的官员们的!而后面那个青年军官的话应该会一语惊醒梦中人:“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的生产根本无需干部操心,有些干部们便天天大吃大喝成为社会主义的寄生虫······”我想起我们身边报道过的几位为家乡人民卖蔬菜瓜果的地方官员,相形之下,这些来自于民众服务于民众的官员是多么可爱,人民是多么幸福!

    上面所说的青年军官,是小说中一位出场很短昙花一现般的人物。那是高羊在返家途中因口渴而遇到的一位守着水泵浇田的人,他的父亲也去卖蒜薹了。此人器宇不凡,一副堂堂的相貌和一口洁净的白牙犹如黑暗中萌发的一朵奇葩,我猜测此人必定要在重要的场合再现。果然,在最后的庭审中,他浮出水面,为他的老革命父亲更为众多因聚众闹事被审判的草根们代言,他激情勃发义正词严,他的身份果然与众不同,他是一名大有前途的青年军官。他的出现给了所有跟我一样期盼着的读者以热切的希望,而最终的审判结果是什么呢?请读者自己去看吧,我只能说我非常非常的失望,甚至隐隐要怪莫言:为什么要安排这个人物,如果这确实是此次事件中出现的一个令人惊喜的亮点,那无可指摘,否则,我一定要认为这是此书的一抹败笔!

    掩卷,瞎子张扣的凄清唱腔仍久久回荡在脑海。瞎子张扣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人物,每个章节开头部分以他所唱的一段段民谣作为整个故事的脉络。能如此出口成章随手拨弦的人,定然是上苍派来的负有特殊使命的天使,而那些庸俗不堪灵魂堕落的人却用了简单粗暴的卑鄙手段打发了他!他们不知道,这种人即使肉体凡胎消失了,其精神却会化作更多的幽灵飘荡在人间,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日日心惊······

    最后,让我无法释怀的还有一些场景:那个戴得起手表吃得起好饭菜却站在车上聚众高呼永不屈服的马脸青年,怎么让我不断想起“五四青年”?那个将高马藏进猪食缸里躲避警察追捕的朱老师,竟令我油然想起当年的地下党员!这在新中国的今天朗朗乾坤之下实在是太讽刺了!还有,那阴暗脏臭虱子乱窜的牢房,那些诡异的恶心人的蛆虫、以及散发着浓重体味,扭曲的脸上饱含愤怒、凄惨、愚昧和麻木的下层人民,总让我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恍忽间忘记了这其实是跟我们处于一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我苦苦的思索着,我想我们是被幸福浸淫得太久了,忘了社会还有另一面。信息如此四通八达,我们当然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模样!而大多数写作者选择性视听,只捡那些好听的说,颂歌赞歌好唱并且讨喜,容易获得鲜花掌声并大把的奖金!只是,若你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是不是应该对得起手中的笔!一味满足于自己的安乐窝,高居于象牙塔,整日为赋新词强说愁,以制造那些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东西出来沾沾自喜——我奉劝自己,还是不要来为社会增加垃圾了吧!这是一个提倡环保的年代,地球已经不堪重负!这,恐怕也是文化馆的老师们要求我们学习莫言的深层含义了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祭月
    • 下一篇:(散文)重阳节前夕 爸爸打来电话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