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杜曲老街道
一、历史沿革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景色秀美的杜曲,似颗明珠镶嵌在风光旖旎的樊川中部。背靠少陵原,面对潏河,南眺终南山,北望古城西安。杜曲因汉唐杜氏贵族世居于此,曲水流觞饮以为乐而得名。杜曲古时即有集市贸易,每旬逢二、五、八、十为集日,现为二、五、八逢集。宋张礼《游城南记》载:“时值社集,演剧娱神,男女阒咽,车拥不前,牛马百物,交易麋集于此”。杜曲镇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5年)设镇,至今约400年。农兴于明,商兴于清至民国年间。杜曲老街道不断发展壮大,商贸兴旺。杜曲镇久负盛名,属咸宁县八大镇之一,市场大,生意兴隆,购销两旺,人口密集,交易活跃。其市场规模不亚于周至的哑柏,我区的引镇。
汉唐以来,杜氏权贵居住,加之樊川晚浦,杜曲花光、桃花山庄等胜景,吸引了无数游人。杜曲人气极旺,“亭馆林池为城南之最”,地理位置优越,南集山货土特产,中积粮棉油农副产品,北运西安工业品,形成独特繁华的街市。杜曲古镇商业的兴旺,首先要归功于杜曲所处的地理位置。杜曲地处樊川要道中部,西汤、西太公路从中穿过,是北连西安,南接沿山的必经之地。是从小峪、太乙等到西安的必经之路。居住在沿山内外的群众将生产的水果、干果、药材竹编、木材等山货及野生动物、皮张等带到杜曲出售,回去购买日常所需的油、盐、副食、绸布等。樊川形成了一条天然的连接南山和关中的道路,杜曲自然成为南来北往客商的落脚点。
二、杜曲老街道
杜曲老街道位于今X104公路东,少陵原坡下。杜曲老街道呈南北走向,街道宽约3.5米,东西两边人行道各2.2米。长约1000多米,总宽约7米,东至杜东、杜西村,西至西汤公路。街道似一横卧长龙,东西两边各有三个巷道供人出入,恰似龙爪;龙尾淹没于杜西村三义庙(供奉刘、关、张三义士);龙头在杜曲娘娘庙(现杜曲中心小学)。杜东村两股冒眼(泉水)和杜西村水洞坊、楼坊二股水泉形成小溪似飘摆的龙须,妙趣天成。街道两侧是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一街两旁的店铺。“冯家的山,杨家的房,郭家的银子拿斗量,卢家的骡马比车长”。注:卢家指卢毓贤家。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杜曲桃溪堡大财东卢毓贤捐资修建杜曲老街道。盖房屋店铺数百院,多为前店铺后加工作坊,整院出租或售出。因而杜曲老街道的房屋大部分是卢毓贤盖的;一部分是山西、华阴、朝邑和西安商人盖的或买的;也有部分当地富商置房经商做买卖。卢家雇人掏钱从终南山开采运回大石头,加工成大小不等的石条,最长的2.2米,宽0.5米,厚0.2 米;最小的长1.5米,宽0.34米,厚 0.18米,一般的长约 2米,宽 0.4米,厚约 0.22米。过小的石块多用于盖房做地基垫石。将石条从娘娘庙一直铺到杜西村三义庙,街道中间高两边低,呈龟背状,街道两边道沿均用大石条铺垫,既美观结实耐用,又利水流通畅人行便捷。因而一年四季,就是雨雪天街道也不泥泞,畅通无阻似当今硬化水泥路,为西安城南唯一的石条街道,为一人造景观。每家店铺招牌居于面街正中上方,酒馆、饭馆还斜插小彩旗或悬挂酒幡,吸引顾客。街道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手提肩扛或用推车子(一种用硬木做成两手扶把,中放货物,前高下面为木轱辘车子)。当时的老街道,仿佛是一卷徐徐展开的历史风情画,其意境恰似《清明上河图》。
据史料记载,清朝中叶,长安城乡,秦岭南北,社会趋于安定。杜曲镇位于西安城东南,秦岭太乙峪口之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古樊川。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条件,成为连接秦岭、西安城乡的重要商贸集镇。秦岭的土特产、山货,经马骡人力驮运至此;杜曲邻坊大远的粮棉油、农副产品、蔬菜瓜果等汇集于此;由西安运来的油盐、布匹绸缎、洋火、洋蜡、脸盆等工业品都在杜曲老街道进行交易,市场繁荣昌盛。
新中国建立后,老街道内铺垫的数千块石条多被用到兴修水利、围堵堰渠、河渠、桥梁、箍井口、修建粮站、盖房做地基用。现老街道散落的部分石条,见证着当年繁盛街景和风雨沧桑。(西安晚报2012年7月8日《杜曲古镇一条商业老街成就了这里的繁华》,7月15日又刊登吾撰写的《潏河清流过樊川,润泽杜曲小江南》、《杜曲大事记》专版介绍杜曲老街道,并分别配有数幅照片。
在杜曲老街道经营的百十户商人大多是山西、华阴、西安、朝邑等外地人,也有当地人经商。昔时的杜曲老街道字号商铺林立,一街两旁比肩占满,货物云集、堆积如山。街道两边均为前店铺后院作坊住人、堆放货物或加工商品。街北饭馆、酒馆、商铺较多。由于富商巨贾云集,杜曲老街道商贸活跃,购销两旺。街道两旁的门面店铺,全是粮店、饭馆、商铺、绸布店、钱庄、当铺、粉坊、磨坊、醋坊、油坊、染坊、肉铺、杂货铺、京货铺、棉花店、菜铺、瓷器店、家俱店、茶馆、寿材(棺材)店、木材、金银匠、铁匠铺、中医诊所、药铺、旅店(车马店)及背街巷的炭市、柴市、(木炭)、木材、牲口市、禽鸟市、粮市、糠麸市、竹木编织、农副产品、理发担子、各种小吃、菜市等。杜曲街道经营的货物五花八门,种类齐全,要啥有啥一应俱全。至解放前,杜曲街道商铺有130家。清末到中华民国时期,杂货店铺就有三四十家,京货铺子二三十家,水果店、菜店五家,食糖糕点店六家,山货店、粮店六家,油坊三家,粉坊、磨坊各二家,酱醋坊三家,染坊二家,药铺五家,诊所七家,肉店五家,饭馆、酒馆十二家,木器店七家,铁匠铺四家,金银匠二家,旅店(车马店)六家。在上述商号中,有名气的有:同德生糕点店、回民马家羊杂肝、益盛居、新茂园、益成公、清雅居、学仙馆、杏花村、同生园、复兴园、彪子元黄酒馆(坊)等;孙明耀肉店、南樊村银匠楼、梁明茂木器店、安乐茶号、同德生酱园、刘辅勋盐号、寺坡热豆腐、凉皮;杜东冻肉、杜西油糕、油饼;夏侯村威面、东江坡饸饹,张吉利饭馆、孙民义粮店、董生玉杂货铺、硫瓶堂、恒顺成杂货店、绸缎坊、许家布匹店、魏家染布店;积盛诚,张亚亭、张林祥的福信德、张百万药房、杨岳汉中药铺;董、陈家棺材店、王同春纸扎店代售香蜡献纸、烧纸、寿衣等;薛家肉夹馍店;张干臣、段自栋西医诊所、赵志忠中医诊所等。街道上店铺经营的货物,从衣食住行、吃喝消费到生老病死,一应俱全。杜曲酿造黄酒历史悠久,酒味醇香,远近驰名,受众好评。李白、杜甫、杜牧及韦、杜权贵常饮并待客,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和传说。杜曲黄酒品质好的主要原因:一是有千年传统的酿造工艺;二是杜曲周边盛产白米,尤以桂花球米粒大色白为酿造佳品,加入活血理气养颜中药;三是少陵原下冒出的清泉水,清亮如露,富含多种矿物质。与精米酿出的黄酒具有健脾益气,通络活血等神奇功效,常作为中药的药引。清代康有为游访杜曲美景,饮杜曲黄酒后赞叹不已,欣然赋诗:“晚饮杜曲酒,夕望樊川月”。《康有为在西安》载:“杜曲镇适值人民互市,人山人海,买卖交易,热闹异常”。
新中国建立后,杜曲老街道的集市贸易还延续着传统的商贸繁荣,购销两旺。笔者回忆四五十年前,杜曲老街道从南向北的单位、商铺有:杜曲小学、杜曲医院、杜曲废品站、旅社、食堂、五金门市部、药材门市部、银行、派出所、税务所、炭场、食品加工厂、杜曲商店、百货商店、理发馆、肉食门市部、生产资料门市部、纸花店、工商所、早晚门市部、银匠铺、信用社、草帽加工厂、蔬菜门市部、赵家黄酒坊、商店、醋坊:用柿子、麦麸等酿造酱油、醋;用玉米酿造白酒,一班烧三锅酒(料)、三班倒,每天昼夜不停,吾也参与其中,蒸馏出白酒盛放到库房数十个大缸中,进行销售。杜曲白酒55度,酒劲大,味道纯正,醇绵适口,不勾兑,销路好。中西医诊所、收购门市部(收购废铜烂铁、书报、用麦秆加工草辫子等)、基督教堂、邮电局等。杜曲公社在街道东杜西村帝王殿内,现迁至西汤公路东。此外,街道中段还有民间打的一孔洋井,清水昼夜不停从碗口粗钢管内涌出,水质甘甜,供周边民众饮用、沐浴。到了早、中、晚饭时,人们排队担水,提水或洗菜、沐浴等,成为当时街道一景。
杜曲镇每逢二、五、八逢集日的传统沿袭至今。记得儿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来杜曲赶集(又称逢集、着集)。逢集日因人多显得街道狭窄,集市便向杜西、杜东村扩展,场面大,占线长。牲口市、粮市、柴市、竹木制品、糠麸市、农副产品、杈把扫帚、山棍木材、担笼粪筐,手工艺品等都在此交易。人流如梭,一片繁华的街市。讨价还价、熙熙攘攘,热闹异常。有明说,有暗语;猪牛马羊等牲口定价多在袖筒内,衣角下或帽子内捏定,俗称捏码子。旁人常听到牙家说和,这个是整本,哪个是零头,咋向?如果双方说不到一块,差价大,成交失败;说到向上了,成交,一方或买卖双方均出一份钱给牙家。老街道商店、铺子的门大开,摆放着各自货物商品。街道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逛集市的,有选购货物的,还有匆匆赶路的。从街道往两头看,望不透的人墙,数米宽的街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小商贩常利用空闲处或背街巷,搭帐篷、支锅灶,摆桌登、卖茶水或做小吃。数十个剃头担子,一字排开,刮、剪、理各显手艺。剃头担子一头是特制小长方椅,内设抽斗,存放工具等,另一头是火炉,上放洗脸盆。所谓:剃头担子一头热即源于此。人们吆来猪,后用车拉,牵来牛羊骡马,多数带上自产蔬菜瓜果等进行买卖。南山人多卖竹木山货,生漆、桐油、茶叶、木耳、木炭、竹木条子编的篮子、筐子、干果、药材、扫帚、野生动物及皮张等。回去时则肩扛手提日用百货。市场上盖房用的椽、檩、木料、席箔、桌椅板凳、农器家俱、蒲篮、簸箕、担笼粪筐、筛子笊篱,小到针头线、顶针、火绳、纸张、小动物等应有尽有。还有卖膏药的,耍把戏的、到店铺前唱戏助兴索钱的。
鸡鸣四五点,黎明赶集忙。早晚商铺多用洋蜡或油灯照明,为吸引顾客,有的还在门前点灯或燃蜡。尤其进入腊月,从四面八方来杜曲街道赶集的人特多,货物、车辆拥堵着街道,堆满后院,使人行进受阻,急于赶路者,只得走老街道背巷,从杜西、杜东村穿过。
人们潮涌般的从西安和周边樊村、申店、郭杜、韦曲、杜陵、大兆、留村、韦兆、王莽、太乙、石砭峪、王曲、来杜曲赶集做买卖。也有从大荔运来棉花、辣椒、花生、黄花等。镇安、柞水、蓝田、户县、周至、灞桥、咸阳等地的商人也时常来杜曲街道,进行商品交易。有的人不买东西,也要到杜曲街上见见世面,逛逛集市贸易。品尝小吃,饮黄酒或醪糟,身处繁华之地,欣赏樊川美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物资实行统购统销,私营店铺关门歇业,街面上的房屋大多住人,后院存放货物。改革开放前后,单位、商店、铺子先后迁到西汤公路两边。繁荣了360多年的杜曲老街道恢复了宁静,街道两旁昔日的旧房、砖瓦、石条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繁荣昌盛和风雨沧桑。
三、杜曲老街道建筑
杜曲老街道建筑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街道两边的房屋多为“人”字形庵间房,一院多为三间宽,也有四五间独立一院的,以利出租或买卖。每家的山墙为独立,少有伙墙,不存在拆迁地皮纠纷。房基多用河石、大石头(石条)砖块垫基,地面以上为手工烧制蓝砖,外墙用方砖包砌,内墙多为胡基墙,少有一砖到顶者。山墙宽厚,多为斗二胡基墙体(并放胡基侧边再贴放二页胡基),内墙为一垒胡基宽度,地面到屋顶高约3—5.6米,有条件者,多用檩木穿入墙中再用木板或编织笆条作顶棚,纸张糊严,顶棚上住人或存放货物商品等。山墙、檐墙架设大梁担子,下用暗或明柱子支撑,檩条处多用木柱子或砖墩子,牢靠支撑房屋压力。建房用的椽,多为松木椽,也有杂木的,但柳木不能上房。椽有七尺、八尺的,一坡两架椽,当地人称四椽房。盖房子工序主要有:挖地基、夯实、起墙、上梁、架檩、挂椽、钉箔子、封麦桔泥、布瓦(当地瓦窑烧制的小蓝瓦)筑屋脊。经济状况好的还在屋脊两侧翘起龙头、屋脊正中两布瓦对合,做品字形图案,两侧再塑1—2对鸽子造型。精美绝伦,寓意深远。
临街墙多为砖墙,也有用木板包裹。店铺的门多为铺板门。地面用木设铺板门的槽,开门时抽出铺板门、关门时依次放入,也有双开门的。门的正中悬挂招牌、字号,多为好木板刻制,清漆底,黑体字。铺板门多用黑漆、清漆或蓝漆刷,很少用红漆。大门两侧分别开一窗口,窗子多为雕刻花形,内设窗门,早晚开关。店铺后院,盖有厦房或加工作坊,砖铺地面和房檐。铺柜台有用砖垒的、木制的、还有货柜或长条桌的,靠墙处摆放货物,摆放不下移到后院,满足顾客选购要求。资产大,条件好的商铺,还有二院或三院的,房屋布局相当于二到三个四合院。商铺后院多用夹板石锤子夯实土墙或胡基墙,每家庄院完整独立。
杜曲老街道东西两边商铺一家挨一家,每过百米左右,开设对称巷口,供人出入;街南、街北中段设一过街门楼下供来往人、车马通行,夜晚专人守夜安保,遇有盗贼或意外,保护街道内商户的人身和货物安全。据传,位于杜西村帝王殿,俗称集王殿,初始为杜氏家族别墅,占地8亩,杜氏家族迁走后改为帝王殿,每逢集日,在殿前唱秦腔戏为集日助兴,观者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此外,杜曲街道背巷处还有朝邑殿6间(4间大房,2间偏房,供商人经营议事)、菩萨庙对称6间等建筑,分别于解放前后及四十年前拆毁,令人叹息不已。
千年传统的杜曲集市贸易,设镇四百年,繁荣昌盛杜曲老街道,失去昔日繁荣,但愿在党和政府重视支持下,开发重建仿古一条街,使老街道获得新生,昔日繁华盛景再现。
笔者在撰写《杜曲老街道》过程中,得到刘玉芳、每清寿、每利华、赵润宁、奚根学、赵胜民、田建民、张小存、每鑫等人提供情况,特表谢意。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沣河“放河灯”
- 下一篇:(散文)思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