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张立>>正文内容

    (杂文)写,还是不写?

    作者:张立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31日 点击数:

         莎士比亚借笔下的哈姆雷特之口,问道:“活着还是死去?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的确,生与死的选择是人生最大的抉择。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而生,文天祥选择了慷慨赴死,他们都做对了选择,从而垂名青史。如今的时代进步多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成了社会的共识,生与死的抉择几乎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恋爱、考试等方面遇到挫折而选择放弃生命,是多么可悲与渺小啊。

         对于文化人来说,人生中反复遇到的选择,是写与不写的问题。写,还是不写?他们做出的选择,有时决定了不同的精神层次,以及志趣的雅俗、品格的高下。

         1860年10月,“万园之园”圆明园被英法侵略者抢掠并焚毁,所谓“文明之邦”的野蛮行径,激起了正在流亡的大作家雨果的义愤,他仗义执言,写下了《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声援中国,抗议“两个强盗”,一个是他的祖国法国,一个是他流亡的英国。为此他触怒了两个国家的政府,也得罪了好朋友。他当时在英属根西岛忙着写《悲惨世界》,无暇他顾,完全有理由不写这封信,但他为了历史和文明,为了良知和正义,选择了写,为此中国人永远记住了他。

         司马迁因直言而被处以宫刑,面对此种奇耻大辱,他多次想到了死,但为了写完《史记》,他选择了隐忍苟活。对于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横征暴敛、迷信鬼神、晚年昏聩等事情,他是写呢还是不写?这是一个问题。当然可以不写这些,把笔墨用于写他的开疆拓土、远征匈奴等丰功伟绩,为他歌功颂德,讨得圣上龙颜大悦,这的确是一个选择,后世官修的史书不都是这样做的吗?为尊者讳,不惜改动史实,胡编乱造。但司马迁选择了如实书写,是什么样就怎么写,文治武功写,悖谬颠错也写。司马迁到底是怎么死的史无记载,有人认为是因《史记》中对汉武帝的如实描述而被武帝处死的。

         苏轼因声名太盛被一群政治对手、文坛小人所嫉恨,他们硬是从苏轼的诗中挑刺,以“谤讪新政、对上不敬”的罪名逮捕了他,一关就是四个月,最后贬官发配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祸因诗而起,亲人和朋友都劝他从此再勿作诗,明哲保身要紧。在写与不写之间,苏轼或许动摇过,但真的诗人是不平则鸣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写,写下去,让他们嫉恨去吧!千年后,看谁还记得那群得势小人?于是,出狱当天苏轼就写了一首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此后他文风成熟,佳作频出,终成一代文宗。然而,小人也没放过他,他后来多次被贬,离中原越来越远,最后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晚年才得以归来,仅数月而卒。

         在皇权高压下,在文字狱下,在白色恐怖下,在文革中,很多人不敢写了,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也无可厚非,不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勇士烈士。但总有那么些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宁做乌鸦,不做喜鹊,写出一般人不敢写不能写的文章,并为此遭到厄运,甚至失去了生命,他们是可敬可佩的,中华真正的脊梁。

         在写与不写之间,也有人为了良知和正义,选择了不写,他们同上述选择了写的人一样,也是可敬可佩的。

         高尔基晚年声誉卓著,在斯大林的有心关照下,他得到了几乎一切可能的荣誉,他从小生活的城市也被命名为高尔基市。斯大林希望借助他的国际声誉,为自己写一本《斯大林传》。然而高尔基了解俄罗斯人民的疾苦,他敏锐的目光看到了官方极力掩饰的饥饿、奴役和野蛮的专制,斯大林对党内同志的大清洗也让他失望不已。他拒绝为斯大林写传记,他不愿写言不由衷的东西。一种说法说高尔基死于斯大林的谋杀,原因即与此有关。

         前段时间,国内某出版社邀请百名作家抄写毛的延安讲话,给每位作家一千块钱,让抄写一百多字,然后汇集成手稿珍藏本出版,每本定价280元。此事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的质疑铺天盖地。延安讲话虽然指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但究其根本,是把文艺当做政治工具,把艺术家当做政治附庸,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后来也的确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反右和文革,比如人性的缺失和文艺的凋敝。这些聪明的作家们当然知道这些,但为了前程、利益、人情等各种考虑,他们还是写了。而有数十位作家都选择了不写,拒绝给政治献媚,保持了人格独立,他们是好样的。

         联想到时下那些肉麻无趣的政治颂歌,你写,或者不写,都是一堆垃圾,恐怕连自己都读不下去吧。反正总有人去写,何必去趟那浑水,玷污自己的人格呢。

         写,还是不写,这是一个问题;要人格,还是不要人格,这是一个问题。

                                                                                                                                                 张立作于2012.11.7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要有光》后记
    • 下一篇:(诗歌)童年的味道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