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温国堡 相传为唐初名臣温大雅庄园

    作者:西安晚报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8日 点击数:

    有关温国堡村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其与唐殇帝李重茂被封为“温王”有关,另一说则认为这里曾是唐初名臣温大雅的庄园。温国堡村南至今仍保留有一座古潏河桥,它连接了通往子午古道的川陕大义路。

    温国堡村位于西长安街以南,子午大道以东,属长安区郭杜街道,其东接鲁家湾,南邻任家寨,西有大居安村,西北是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东北则是崔家寨和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长安百村》载,温国堡俗称“温圪垯”,在方志中又被称为“国安堡”、“潏水渡津”、“寺坡塔儿”。村堡处于神禾塬西北的原尾,村子东北高,西南低,从村南流过的潏河是温国堡与任家寨的分界处。

     

    得名或与唐殇帝李重茂有关

    村中自古禁演《花亭相会》

     

    西安地名专家葛慧说,温国堡村的得名与唐殇帝李重茂有关。唐中宗李显去世后,其第四个儿子李重茂被韦皇后立为傀儡皇帝,然而这位小皇帝继位后不足一个月就被废黜。《陕西通志》载,李重茂登基前曾被封为温王,赐邑于樊川,称为“温国”,温国堡因为曾是温王封邑,从而得名。

    不过,温国堡村中历来流传的传说与这一文献记载并不相吻合。77岁的刘秉哲老人是村中的文化人,他告诉记者:“自古,温国堡都流传着这里是温大雅庄园的说法。温大雅是隋唐时期的宰相,他曾在此居住,这里因此得名,所以,温国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隋代。”

    温大雅(约572年~629年)是隋末唐初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彦弘,出身官宦之家,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为太原留守时,以温大雅为留守府记室参军,专掌文书起草等机要工作,温大雅随军撰成《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了李渊的雄才大略。李渊称帝时的礼仪皆由温大雅等人制订,唐代建立后,温大雅历任黄门侍郎、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擢升温大雅为礼部尚书,受爵位为黎国公。贞观三年(629年),温大雅久劳成疾,病逝长安。温大雅生前最高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并不是宰相,而在他死后的很多年,唐高宗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有了宰相的名号,而温国堡人历代都称温大雅为“温相”,大概也是由此而来。

    温国堡中曾有“温相寺”,相传就是为了纪念温大雅而立。温相寺旧址在今子午大道新潏河桥北,温国堡老堡子西,村人俗称为“寺坡塔儿”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潏河河岸的缓坡,村民也称其为“簸箕掌”。《长安百村》记载,过去温相寺有僧房、砖塔、大雄宝殿、魁星楼等建筑,寺院规模很大,香火旺盛,后因年久失修,塔倒庙倾。刘秉哲说:“我小时候还能见到温相寺寺庙下的座基,以及大殿下的石头,过去老人们说,温相寺占地在5到10亩之间,可见其规模的宏大。”

    在一户村民的房前,记者见到了一小块石碑,还能看到上面清晰的字迹。据村民介绍,这就是《重修温相寺记》石碑的一部分,而石碑的其他部分早已遗失。刘秉哲说:“我小时候见过完整的《重修温相寺记》石碑,非常大,字迹清晰。大概在明清时期,人们对温相寺进行了重建。可惜后来石碑被砸成小块,大部分已经遗失,现在对温相寺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了。”

    温国堡人爱听秦腔,也常请戏班来村演出,不过,脍炙人口的秦腔《花亭相会》却从未在温国堡上演过。刘秉哲告诉记者:“温国堡自古就有禁演《花亭相会》的传统和规矩,因为这出戏杜撰了温大雅虐待丫鬟张梅英,并偷改家书,强迫已和张梅英缔结姑表亲的新科状元高文举与温家结亲的故事。而温国堡又是因温大雅而来,所以《花亭相会》从未在村里演过。”

     

    新老堡子以古槐为界

    南城楼上刻有“国安堡”

     

    温国堡村中有一棵古槐,是村中古老历史的象征,这里不仅是人们聊天、吃饭、纳凉的好去处,也是温国堡新堡子和老堡子的分界处,古槐以南,过去是村子的城壕和北城墙,城墙以内被称为老堡子,而古槐以北的城墙以外,则被称为新堡子。刘秉哲老人说:“解放前温国堡并不大,人们基本上都生活在城墙里,解放后生活逐渐富裕,人口增加,村里人就搬到了城墙外居住。”今天的温国堡新堡子中以新式的楼房为多,而老堡子里则多为老式的院落,记者看到,老堡子中,土坯墙、筒瓦顶、高屋脊的老房随处可见,刘秉哲说,这些大多是过去财东家的房子,而现在已无人居住了。

     

    温国堡村的古槐生机勃勃

     

    温国堡的城墙很奇特,只有北城墙和南城墙的西段,东、西两面以及东南方向并无城墙。刘秉哲说,这与温国堡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温国堡东边是高崖,西边是深沟,而南有潏河流过,形成天然天堑,不需要城墙保护。

    相传,温国堡城墙是安史之乱以后,村里人为了避免战乱而修建的。《长安百村》中记载了老城墙的模样,北城门高约两丈,城门是双开木门,上面钉着铆钉,每到春天,城墙上便长满迎春花和酸枣,夏天的城门洞则是避暑的好地方。过去,堡子的北城门楼上刻有“温国堡”三个大字,南城门楼上的青石匾则刻着“国安堡”,寓意国泰民安。老堡子里有1条正街,3条小巷,西巷里有城隍庙,东巷有山神庙,杨巷有土地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城墙逐渐被平,不过今天的老堡子仍保留着过去的格局。

     

    村南的潏河古桥

    沟通了川陕大义路

     

    温国堡老堡子向南不远,就是潏河,潏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桥至今仍在。这座古桥由青石砌成,共有5个拱形桥洞,每个桥洞的东侧都有石刻龙首,西侧则有龙尾与之相对,俗称“温国桥”。清《长安县志》记载,雍正十年(1732年),马仁宇创修了这座五洞石桥,高二丈八尺,宽一丈六尺,桥边有“石头娃娃”栏杆三十二具。光绪末年,石桥逐渐倾斜。宣统三年(1911年),村中的乡绅罗云章和好友王锡绶、谭焕文募资重修石桥,由温国堡等四村共同修建,“并添筑南北石堤十八丈,费一千余金,桥南北立碑”。

     

    温国堡村古桥上的龙头很精美

     

    温国堡村民中至今流传着马提督修建温国桥的传说,有“马家一斗金,王家一斗银”的顺口溜,说明当时修桥时马、王二家出资颇多。温国堡中还有残存的“重修潏河桥碑”,刘秉哲说:“根据石碑上所刻,潏河桥是温国堡、任家寨、香积寺、杜永村4村共同重修的,石碑上有刻,某村出了多少‘载’,载就指的石头,某村出了多少‘石’(粮食),某村出了多少两(银子),还有某村出了多少人,即指人力。”

    温国桥连接了潏河南北的道路,而这条从温国堡西侧穿过的道路,就是古子午道的一部分,它沟通关中和巴蜀,曾被称为“官马大道”,又称“大义路”,村中老人则习惯称其为“川陕大义路”。《长安百村》中说,川陕大义路从西安南关起,经二府庄、杜城村,从温国堡过潏河,再过滈河,经过黄良镇,最后从子午镇的子午峪口进入秦岭。直到解放前后,温国堡人还常见背盐、担炭、推硬柴的“下苦人”从这条路上经过,70岁的崔廷甫老人说:“过去大义路上很多人都是陕南、四川来的,他们有的挑担卖货,一担一百多斤,有的背着背篓拄着拐杖,打扮也与我们关中人不一样。我小时候,温国桥两头还有七八个面店子,买吃喝的人不断,面店就是现在说的饭馆,晚上还能住人。”今天,在古老的大义路西侧,修建了子午大道,潏河上也建起了新桥,不过,老大义路和温国桥仍作为联通村落之间的小路继续在使用着。

     

    大姓刘、崔、周“三足鼎立”

    都是耕读传家

     

    温国堡现在已没有姓温的人,而据说温国堡曾有温大雅的后人,今长安区太乙宫镇温家山村人就自称其“老先人”是从温国堡迁到温家山的。如今,刘、崔、周是温国堡村中的三大姓氏,此外还有韩、来、马、杨、王等一些姓氏。刘秉哲老人说:“刘家又分南刘、北刘、中刘、独刘,我家属于北刘,在解放初一度是温国堡第一大户。崔家分南崔、北崔,周家分西周、东周。元末明初,中原战乱,死伤了很多人,村子可能就是那时人口稀少了,老人们都说,现在村里的大多数人家都是明代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据说,我们这儿人走路背抄手,把上厕所叫小解、大解,就与曾被押解来有关。”

    文史爱好者长安人每小平说,过去,温国堡有“三足鼎立”之说,就是说刘、崔、周三家的实力都比较强,凡村里有事,三家都会照应。刘、崔、周三家都是耕读传家,祖辈依靠勤恳务农、勤俭节约发家,有了积蓄之后便买地置宅,在外经营生意,并供子弟读书求学。

    如今,温国堡已从解放初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发展为拥有1350人,412户,占地618亩的大村。2013年5月开始,温国堡村所有土地被征用,村民开始搬迁,现在很多人家已经搬出了村子,不久的将来,这座古老的村落上将建起高耸的楼房。村民们希望,村中的古槐和村南的潏河古桥,能够作为温国堡悠久历史的印证而保存下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司马村村名的来源
    • 下一篇:著名画家王自美为本站题写“长安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