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凡雨>>正文内容

    (散文)孝道仙境王顺山

    作者:凡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8日 点击数:

    在陕西秦岭北麓,蓝田县城东南10公里,距西安约60公里处,有一座山叫做“王顺山”。唐代诗人杜甫在«蓝田九月崔氏庄»中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中的“两峰”指的就是玉山和王顺山,玉山在东,王顺山在西,以前并称玉山。传说大孝子王顺担土葬母于此山巅,孝感动天,后又在此修炼成仙。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诗云:“昔闻王氏子,羽化升上玄。”民间为了褒扬王顺的孝行,遂将此山唤作“王顺山”。因以孝道之名冠以山名者甚少,后人又增添了“天下第一孝山”的美誉。王顺山人文远古,迁客骚人,从山下、山涧、山颠都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成为这里不朽的华章。那么王顺山到底有怎样的古韵轶事和神奇的风景呢?

     

     

     

    寻觅王顺山下的古韵轶事

     

    驱车从西安沿312国道向王顺山进发,途经关中名胜“水陆庵”,穿越竹林青翠,依山傍水的隋唐古刹“悟真寺”。当年白居易曾对“悟真寺”留恋不舍,写出了130韵的长诗«游悟真寺»,其中有:“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之句。足见“悟真寺”在唐代就是王顺山的一部分,为王顺山的名称在唐代就已有之提供了佐证。

    蓝桥古镇在王顺山山下,是隋唐时的蓝桥驿,为商山道上著名的古驿站。诗人白居易在此赋诗«蓝桥驿见元九»中有:“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之句。据传明代王天友募铁制链,建桥横跨蓝河,桥头两端各有牌楼石匾,上书:“三秦扼塞”和“秦楚要冲”,并有石碑记载着蓝桥的历史。据当地人介绍,著名的蓝关所在地就是蓝桥以南的七盘岭,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战场,留下了许多金戈铁马的遗迹。因此人们常说王顺山是“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

    蓝桥驿的闻名还有其传奇的爱情故事。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即“蓝桥相会。”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年轻人,与一位美丽的姑娘相约桥下会面,但姑娘因事没能按时到来,尾生为了不失约于姑娘,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姑娘事后只发现石柱上挂着的衣服,知道尾生徇情而死,悲伤之中也跳到了蓝河里追其而去。从此以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徇情,叫做“魂断蓝桥”。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可见蓝桥一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另外,据唐代裴·铏«传奇·裴航»中载:唐长庆中,秀才裴航经蓝桥驿,遇一老妇,老妇有一孙女名叫云英,艳丽殊绝,裴航欲娶之为妻。老妇提出索要玉杵臼为聘礼,裴航后来以重价访得,更为老妇捣药百日,然后与其孙女成婚,后来终成上仙。后人便以“玉杵臼”比喻难得之物。宋代陆游«寄龚立道»诗云:“难逢正似玉杵臼,易散便成风马牛。”戏剧«蓝桥记»演释的就是秀才裴航在蓝桥上巧遇云英姑娘的爱情故事。

    据说唐代大诗人韩愈遭贬潮州离开长安后经过蓝桥,遇大雪封山,被其所困,在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蓝桥街上有碧天洞,当地人称蓝桥仙窟或湘子洞、洞下有湘子庙,相传此洞即为韩湘子送韩愈去潮州赴任途中遇“雪拥蓝关”之时的避寒取暖之处,又传此洞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此修炼成仙的洞穴。

    而今,宽阔的312国道横贯王顺山下,拉近了人们与大山深处的距离,蓝关古道、古栈道已不再遥远,不再是跋涉者“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艰辛之旅程。据蓝桥街72岁的马希旗老人讲:“蓝桥的蓝关古道、古栈道、摩崖石刻、碧天洞、庵子沟、野竹坪、桃花砭等都有古老的传说,给王顺山这块地方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拾掇山林中的孝道文化

     

    沿着蜿蜒的山道向上走,便会看到山道的每一个弯道处,都坐落着一尊一米多高的古代二十四孝的精美石雕像:刻木事亲、诵废蓼莪、姿蚊饱血、卖身葬父、为母埋儿、乳姑不怠、弃官寻母、哭竹生笋、礼斗祁代、涤亲溺器、卧冰求鲤、鹿乳奉亲、亲尝汤药、啮指心痛、扼虎救亲、怀桔遗亲、戏彩娱亲、孝感动天、涌泉跃鲤、拾葚供亲、行拥供母、扇枕温衾、单衣顺母、为亲负米。“百善孝为先”,这些石雕造型各异,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在山涧中默默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成为王顺山独特的景观。

    那么,二十四孝的石雕之中为什么没有王顺呢?

    据公园管理局的韩保科先生告诉我:“这里排列二十四孝的雕像并没有王顺的孝行,是因为王顺的孝行,感天动地,修道成仙,已经成为了孝神,因此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把王顺尊崇为二十四孝之首。在这里同二十四孝雕像排列着的就是王顺的孝子祠”。

    孝子祠建在山涧之中,同沿路上的二十四孝雕像并列着,依山傍水,翠竹环抱,幽雅清静,整个祠堂青砖青瓦,内有正殿和侧殿,祠堂正殿的门联上书写着:“孝道遗春秋典型鉴童叟,德石垂竹帛精神贯河岳”的对联,是由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所书。殿内正中供奉着王顺跪地聆听母亲教诲的塑像;母亲慈祥的端坐于堂上,爱怜地望着儿子,谆谆教导着做人的道理。至今,孝子祠常有善男信女秉烛焚香,顶礼膜拜。

    据孝子祠石碑记载:“孝子祠位于王顺村遗址上,相传当年王顺和他的母亲就生活于此。王顺自幼丧父,对母亲孝顺备至,母亲临终之际,放心不下孝儿一人独自生活,便让王顺把她葬在山顶,以便自己能看着儿子平安的生活。王顺为了满足母亲的遗愿,在母亲去世后,和村中乡邻把母亲的棺材抬到山顶后,便从山下一担担挑土上山为母亲堆坟丘,历尽艰辛终于为母亲把坟丘堆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赞到`昔闻王氏子,羽化升上玄',说的就是王顺担土葬母,后来羽化成仙的故事”。据传王顺当年为了能使母亲入土安葬,不管风吹日晒,炎日寒冬,终日不息,三年不止。后来王顺担土葬母的孝行,感动天地,羽化成仙。现在,在孝子祠上面200米处,就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头横在路口,传说王顺母亲当年就常常站在这上面,向山路瞭望,期盼着儿子能够平安的回来。而今,由著名书法家石宪章先生书写的“望亲石”三个朱红色大字,又给这块巨石更增添了几分神气。

     

     

     

    在孝子祠祠堂殿外的房檐椽头上,悬挂着一面红色缎面的锦旗,上书“恒古一孝育後世”,落款是西安市未央区王顺後裔百花村全体村民敬仰。据说有族谱和村志相传,西安百花村原为蓝田县普化镇石头滩村王姓族人,在明朝一次大地震后,一位阿婆领着五个儿子迁栖至西安以北的原唐大明宫花园居住,现繁衍为百花村(包括滹沱村和咸阳一支的王姓村落)。相传王顺为其先祖,每逢大旱之灾年,百花村都要和石头滩村一起到王顺山祭拜先祖王顺、求天取雨,保佑平安。

     

    感受王顺山巅的奇特风景

     

    沿路观看了二十四孝的雕塑和孝子祠,不能忘却的还有玉女潭、龙虎潭、饮翠亭。玉女潭绿莹见底,潭边有亭,可供游人憩息,传说是蓝蓝姑娘和田相公遇玉女神馈赠玉种的地方。现在水面上浮出憨态可掬的小墩形兽石,供游人踏步而过;兽石旁潭水穿流,形成道道的水帘瀑布,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观。

    观景台是王顺山最著名的风景观赏点,也是游客来王顺山的必到之地。从饮翠亭到观景台上下高差为410米,有三条道路可以上山:一条是山涧小道,从山峰背后的谷底漫步绕弯上山,这条路的特点是路窄、谷深、林密、背荫、人迹稀少,沿路有杷木亭、松岩瀑布等景观,路线全长约1.5公里。另一条就是陡峭的登山路,这条路的特点是陡峭、奇险、朝阳、通常攀登的以年青人居多,沿路有飞天瀑布、步云桥、望谷台、龙云浦等景观,全长约1.3公里。第三条到达观景台景点的路就是乘坐客运架空索道上山,索道直线行驶,穿云过雾,骑峰跨壑,天堑变通途,全长为1020米。乘坐客运架空索道的特点是舒适、时尚、快捷、方便,可扶老携幼共同到达观景台景点,山路上的景点:飞天瀑布、步云桥、望谷台、龙云浦等景观,尽收眼底,饱览无遗,令人心旷神怡。

     

     

     

     

     

    观景台在索道上站的左侧、同右侧红岩山腰的舍身崖在一条轴线上,海拔1850米,是游客上山后的一个汇集观光点。站在观景台上向北遥望,大峡谷将观景台与北面的山峰凭空阻隔,孔雀梁、杜鹃峰、姊妹峰、蜡烛台、石墙谷等景点,峭峰兀立,绝壁万丈,飞云流雾,忽隐忽现,变幻莫测,如蓬莱仙岛。醉仙台、独秀峰、五云峰、西峰、狮子峰、千指峰、刃峰等山峰,美景如画,犹如一幅鬼斧神工的天然挂屏。不时从谷底的山道上传来人们“哎嗨嗨嗨嗨唉!·······”的叫喊声,在山谷间悠长回荡。这叫喊声同山谷间百鸟啼啭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合奏出一曲美妙的音乐。我猜想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水墨画«蓝水玉山图»,就是出自这里的景色吧。难怪明代诗人刘玑会对王顺山风景发出“天下名山独此奇,望中风景画中诗”的感叹。

    在索道上站的右边有一座叫红岩的山峰,其半山腰间就是“舍身崖”,传说是王顺当年“舍去凡身,得道成仙”的地方。至今有一块大石头上还保留着直径为一尺多宽,深度为一尺左右人工凿成的圆形石窝,是不是做杵舂用的臼呢?留给人们无尽的猜测与遐想。

    据公园管理局的韩保科先生介绍:“王顺山山巅分为东峰和西峰两个自然区域,西峰在孔雀梁以西,有玉皇顶、玉皇殿、铁瓦庙、老君洞等古遗址景点,因为那里地势险要,易藏难找,是当年土匪的隐身之地。常有探险者迷路而难归的事情发生,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景区暂不开放这一隐患线路。现在开放的山巅线路是孔雀梁至转角楼的东峰一带。”在索道上站的背后, 就是攀登王顺山东峰山巅的道路, 崎岖的山路坡陡难行, 上面有七星崖、马岗子、将军椅、高山草甸、千年杜鹃树、转角楼等景点, 好奇的人们还是不畏艰辛地向上攀登。在这里,上山的人们常常累得精疲力尽, 遇到下山的人便会问其离山顶还有多远?通常的回答是:不远了,快到了。这给上山的人们又增添了新的勇气和力量。山道旁树木繁茂,葛藤飞挂,溪水穿流,松栎蔽日,山景、天景、林景、水景、景物深远不尽,空间层次重重。奇形怪石天工巧成,有的像古猿、似奔马、如骆驼;有的形如石狮观日、老鹰觅食、猛虎下山,形态各异。一路上可看到石与溪,石与树,树与藤,绘织出许多奇特的景观造型,如林间小溪、一胞同根、拧成一股绳、不屈的志向、劲松坐石、小树依大树、滕缠树、寿龟憩树荫、崖松迎客等美不胜收。

    登临山巅,映入眼帘的是豁然开阔的平缓地带,茂密的原始植被,黄绿相间,枝节错落。传说这里就是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部下当年操兵练马的“马岗子”遗址,草甸上的“将军椅”仍巍然屹立着,似乎迎接着远到而来的客人。在一棵有着千年寿龄的杜鹃树上系满了到访者献上的红丝带。山巅的护林员告诉我:“千年杜鹃树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神树,这是虔诚者对神树表达的敬仰之意, 也以此期盼神树能保佑自己健康、平安、长命百岁”。

    在杜鹃树的东面有一座山峰叫做“转角楼”, 转角楼是王顺山景区的最高峰,海拔有2331米,因其山峰和转角的塔楼相似,人们称其为“转角楼”。在这里,不同的角度会感受到不同的景观,东可眺西岳华山,北可望渭水纳川,南可观群山蜿蜒,西可瞰古城西安。这里天山一体,风光无限。置身于此,俯瞰青山绿川,叠嶂绵延;仰望蓝天白云,不由得产生一种忘却自我的超凡脱俗之感,撕一块白云呀揩一揩汗,敢问天宫能否借羽追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王顺山以其孝神于此成仙而享誉天下,神奇的美景更让人流连忘返。

    美哉,王顺山!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杂文)民国十九年下南丰村祭虫王文
    • 下一篇:(散文)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