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孙宝田>>正文内容

    (散文)画中的脚步--《读画研究》

    作者:方僧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2日 点击数:

    如果绘画是寂寞人的事业,那么读画亦是孤独者的旅行。

    跟随画家的思绪四处飘荡,感受不一样的风景,聆听别样的诉说,感到自已的心跳亦能同画家的步伐同步。难道不觉得是一件惬义的事吗!

    当夜幕降临,我便出门散步,这散步是在与画友更多的交流中结束,回到庙舍,便又倘祥在画册中,直达夜畔不能入睡,我总是想起画家们随笔流淌着的情绪。静谧的山崖,风儿在林梢上掠过,林木深处的一幢老屋,饮烟漫过屋顶,向云端散去了,许久,仿佛天上传来鸟叫、人语和温润的雾气,露出几笔淡淡的峰峦,似乎又超越时空,画中的米芾拜石,竹林贤士,河畔渔翁,樵夫归来,正岔人家,少陵莽塬,一切的一切又都在现实里显现着。读来总让人感到亲切,慢慢的令我在空间享受到一种自由情调,微言宁静中的感受。

    我读土子的山水画,仿佛感受到山水秦岭的神性,树丛,溪涧,崖畔,农舍都洒满了激情、思考与心得。似乎想借用笔墨的能力,来解释心灵所面临的问题?用更深意的情感来表达内心的希望,用更含蓄的笔墨诠译自己的人生。尽管谁也挡不住时光的流去,但是,他却能留住往日熬过的风景和情绪,笔意里的那一管墨色,伴着动物的灵性,在动作下对宣纸诉说苦难和欢欣,这就是中国画的由来。

    读马良人物画,一种变形美直扑眼帘,简练的曲线放达着人性的自由,背景大多的留白,给人以宁静的遐想,似乎走入到逍遥的世界,并隐藏着简单朴素的沉醉,这种处理人物与空间的风格,符合东方艺术理论哲学的观点,孔子说过:“绘事后素”就是这个道理。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飘逸着文化的书卷气息,含虚,直白而又情意绵绵,涓涓流淌着作者的情感,这种中国画的原本精神,就象剪刀一样,一但被发明出来就再也无法改变她,这便是绘画的科学。

    阅视吕军的油画,觉得是中国式样,因为他自小就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画面里充满了中国元素,笔触变幻着国人的色彩魔力,使人容易联想到光影里的中华大地,农舍、土塬、山峦和溪流的神秘与崇高。把中国文化植入到色光影的形象中,得以思想的升华。作品,透着光和色的集合,他的画面用色,用光,都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生气。于早期的作品相比,富有创作性,形体,光色的进步,渗透着一种光辉的神秘气息。他的画是清欣的,或者说他巳经渐渐成熟,而且有了自已的风格。

    我对他们的画作是敬谓的,同时也仰望画者的做人格调。每每读他们的画作时,都会感到一份感动。

    画画的不简单,读画的心思就更复杂。

    其实,笔痕在纸上留下来的不只是思绪和心情,还必有升华了的美学,秩序的排列,音律组合,隐喻与暗示,或者联想出来的没有达到符号程度的一些东西。也许有的画,还不能具备这样的高度,因为在某种情况下,形象与符号反映在人眼内,产生出的微语言转换成画象,画家对此作了巧妙的处理,故意地从原始的意义上引伸到抽象的虚幻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一旦读画人离开兴趣,没能激发出情感认同,而只是做了样子,就画看画,看人说画,乱发议论,那么,只能让我们停留在尘俗的水平中。我会把这种视觉归纳为:“现象直觉。”

    有些画家,宁可满足于暗示,而不愿去明确表现出一些没有意思的思想,这就会令读者很费解,非常之难懂。当然,这种高度,也不是每个画家能达到的。情感、思绪、心意,奔流在作品里的意识,收纳了一些感悟上的色彩,但是,也不是每幅作品里都有,完全再现它们的原貌与光辉,这种宣染在画外属于禅悟,是一些心灵上的东西。笔墨的运用,线与点的灵动,在相当巧妙的情形下,我们必然要肯定其的文学性和哲学性。在最富于表达精神的笔墨信念里,画作通过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画家的意识,从而让我们感动。

    当许多人蜂涌在画展上,不停地在展室内走来走去,或装模作样,而又极不经心的站在画前仰视,高敖或轻视着一切,这种异样,不知是做给谁看呢!我也不知道他们究竞要在画中看出了什么?也许在张杨着什么?也许是在等待那位名望高的人出现呢?画展上以名气论画,以高寡论手艺普遍存在,对于笔墨,对于画家们倾注的种种努力和情感,却以自巳看热闹的冲动与好恶来评判,学说画品的优劣,我觉得对画家们是不公平的,对画作也不够遵重。谁也不去研究画中表现的形象和抽象,寻觅的法度和笔墨里的各种符号,弄懂画家通过怎样的智慧、能力在纸上形成美感。这则是读画的首要问题。

    美学家瓦雷利,曾在他的作品《练习册》中写到:“无法说出的事物,要比其原本的事物更能说明更多的东西。”后来他又写道:“最深刻的问题,存在于文学领域以外的地方,”通常人们称之为写意的画作,其实,仍然只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画家设在笔墨里某些地方,事实上,能看出来的人并不多,知道其妙的人也不多。说实话,这种写意的微语言,带有很特殊的符号性、抽象性,需要品读的人进行翻译才能弄懂。

    读画是一种能力,简单的两字,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读画是一种智慧,她启迪人的审美不断提高。

    是的,一幅好画就象一条项练,将画家的阅历和感动,串连起来,实现整体的美感,这画里不仅有笔墨劳作的印记,更有画家经历,这些经历的东西,或许读画的人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画里不仅表达着美的创造,而且还包涵着画家们生活的时代的东西。

    我并非评论家,也不是文学者,又不是专业画家,只是用行外人的眼光,暗地里注视着余曲画坛的动静。其实,我并不想无故的对画和画画的人乱发议论。我爱读画缘于无意和无聊之间,不刻意的费很多的功夫,或在名人与无名画作之间选择,也不以价银多寡而取舍。呤哦不倦的只是绘画者的修养,画作的艺术造诣和画家本身的心性情操。我敬谓人常说的:“画如其人,文似斯风吧!”对于枯燥、浅薄、做作、火烦之品,我不会“着相”涉读,一概拒之千里。

    人常说:“心灵安处是画境”。每每读画毕了,夜阑清静,我便起身推开北窗,望着从凤栖塬上倾泻下来的车流,听见街上行人的脚步声,匆匆在楼群之间走过。觉得眼前的这一切,显得飘移虚幻起来。行人的影子,随着脚步远去,引伸了路灯的光影,仿佛这只是些日子里的云烟,转舜即逝。这时,我便想到画家们在画中所表达的美好与现实,竟是如此的曲别。我突然感到无比伤感。宁静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啊!

    一种现实与情感的较量,时常困域着我的心房……。

     

     

     

    癸已谷雨于余曲城壕七亩地庙中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鼎食之味•水火交攻
    • 下一篇:(散文)认识土子和土子的画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