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拆除百年油坊拟建博物馆 非遗传承人被赶走

    作者:新华网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6日 点击数:

     

     

    被拆除的百年老油坊。高飞供图

      “活化石”变“死文物”,非遗传承人成“钉子户”——

      百年老油坊 生死维权路

      “本以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它就能一直‘活’下去。可现在,遗产传承人都被赶走,失去了在原址榨油的机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李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他所说的,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作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

      “活化石”的起死回生

      老油坊历经清末到民国的战火硝烟,存活了下来。但到了21世纪初,它却濒临消亡。

      当时,它是“西安兰台档案用品印刷厂”的一部分。2004年,印刷厂将老油坊承包给了村民高让让,合同期限为20年。

      “刚承包的时候,油坊里杂草丛生,几乎都要荒废了。房子也快倒了,根本就没人榨油。”高让让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

      当时58岁的高让让,吊住了老油坊的“最后一口气”。从1967年起,他就是一名普通的榨油工。

      为了救活油坊,他和儿子高飞连续几年拉着架子车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油呦!卖油呦……”他们没有买新的机器,延续着传统的老工具。瓦房内保留着直径近40厘米、长约15米的大圆木。夏天,老人和儿子光着膀子卖力地拉动粗大的红心白杨木杠杆,汗水一道道流下。

    在他的努力下,枯竭的老油坊,终于又开始流出菜籽油和香油。

    到了2007年,由于年久失修,老油坊厂房已破败不堪。高让让把情况反映到滦镇街道办。为了免于出资维修,街道办又与高让让达成协议:“双方在原有承包期限上续期40年,并要求油坊不得转产;高让让一次性向滦镇街道办支付40年承包费7万元。”

      延长了承包期限后,高家父子更用心经营老油坊。他们让老作坊也“时髦”了一把,打起了“纯手工”的宣传名头。

      百年老作坊和农田也重新建立起了“供血纽带”。他们多年收购油籽,周边农民越来越多地种起了油料作物,一担担挑进这个百年院落。

      若不是这年8月一群“特殊客人”的来访,老油坊也许还在继续默默无闻地榨油。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便是来访者之一,与他同行的,还有几位非遗保护志愿者。

      “我们去的时候,老油坊破烂不堪。但第一眼看到它,我就非常兴奋!”王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它既是文物,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他推算,老油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油坊设备很古老,是清朝洋务运动后期光绪年间遗留下的工业文化遗产。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他们用传统的工艺榨油,这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极为罕有、极为濒危的古老技艺。它还是一个活态存在,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石。”

      油坊院子里还有古代石猴一尊。每年做油时,高氏父子还延续着“敬龙王”、“拜石猴”的传统风俗。

    “老艺人谈到,由于作坊中有巨大的油梁如同龙一般,故而油坊始终供奉龙王。另一种说法是油也是液态,所以供奉龙王。民间受《西游记》影响认为猴能镇住龙王,所以形成了对龙王、石猴的民间供奉习俗。”王智说。

    他们的造访,使高让让萌生了为老油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想法。“一开始我并没有申遗的概念。直到王主任他们说,老油坊有非常宝贵的价值,应该去申遗,我才有了这个意识。”

      申遗,让老油坊“麻雀变了凤凰”。

      2008年,沣峪口老油坊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次年,高让让、高飞父子被省、市两级政府认定为陕西省非遗“老油坊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申遗成功后,老油坊的名气更大了。陆续有媒体来报道,开车赶来油坊买油的人越来越多,时不时还有游客来参观。”高让让回忆。

      一本本金灿灿的证书、聘书,曾让高家父子扬眉吐气,是他们的骄傲。但后来,他们再怎么跟政府出示这些“金字招牌”,也没有挡住推土机的轰鸣。

      直到现在,66岁的老人仍怀念那段“油坊很忙,但是平静”的时光。

      拆了真文物修个假古董

      好景不长。在成功申遗后的第四个年头,老油坊的命运便发生了转折。

      因为厂房破旧的问题日益突出,2012年2月,高让让与滦镇街道办事处签署了协议。双方约定:“由街道办配合区政府对老油坊进行改造;镇街道办每月向高让让支付房屋看管费及场地租金;待改造完成,高让让可迁回原址继续生产。”

      曾经熙熙攘攘的老油坊,变成了一片死寂。

      然而,直到2012年5月,老油坊的改造工作依然未启动。

      “空着油坊不榨油,我们全家就断了生活来源!当时我们走投无路,只好催促滦镇街道办,希望他们能尽快动工。可他们仅支付了我几个月的场地看管费,一个字也没提什么时候回迁。”高飞告诉记者。

    又经历了数月,工程仍没动静。老油坊依然没有等到传承人的归来。

      2012年10月,滦镇街道办两位工作人员再次找到高让让。他们告知,“为了配合区政府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实施”,老油坊将被建成博物馆。

      但高家还寄希望于传承人和博物馆共存。终于有一天,街道办开发办主任来油坊告诉他们:“博物馆不能榨油。你们得搬走,回迁已经是不现实的了。”

      “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无论怎么建设固定的博物馆,传承人和其生产的环境、生产的工具是不能分离的。”王智说。

      “这是他们单方面更改协议,我有老油坊60年的承包权,他们已严重破坏了我的权益。作为传承人,现在却不能在油坊继续榨油,这会破坏老油坊榨油技艺的传承。”高让让告诉记者。

      “博物馆建成后不能榨油、传承人回迁已不现实”的结论出自中国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出台的“老油坊博物馆方案设计”。据知情人透露,该研究院是受长安区城建局之托设计的方案。

      在这份方案上,记者看到,博物馆将是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群。它包括了“沣河乐园”、创意饰品店、老街酒吧等部分。其中的“非物质文化活态展示区”有“门架、展厅、保护展示、生活辅助”4个部分,但传承人生产榨油的场所没了踪影。

      对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杨豪忠认为,这个设计方案违背了非遗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并未发挥出老油坊的核心价值。“建博物馆,其实就是把核心放在了视觉效果上,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是活的,我们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它的生产活动,把它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中。”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非遗保护应该讲究整体原则。这个方案,仅仅把油梁、榨油设备等个体看成了文物。厂房哪怕再破,也不能拆,它与传承人、榨油设备一起构成的整体才是完整的文物。我们不能‘割裂’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说。

      “我们最大的愿望是不想让这个百年老油坊消失,不想拆了真文物,修个假古董。一次次向政府表达,可谁真正注重传承的意义。”高飞无奈地说。

    非遗文化保护为何有法难依

      2012年10月开始,原本只懂榨油的高让让一家,“和当地政府搞起了拉锯战”。

      “我们就是拖延时间,晚上睡得很浅,经常惊醒,得时刻小心强拆。”高让让看守搬迁过去的东西,儿子高飞睡在老油坊里面。

      眼看天气一天天转冷,政府工作人员经常来劝说高家签字同意搬迁。据高飞说,甚至有人扬言要“堵路,断你们的电”。一度,高飞生活在“明天强拆队就要上门”的恐惧之中。

      眼看回迁无望,老传承人一家开始了艰难的维权。

      高让让找到了长安区文体广电局,希望他们能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帮助他与区政府沟通。可等来的答复,却是他们也“无能为力”。

      “主管单位都帮不了我,那我该找谁?当时真觉得挺迷茫的。”高让让坦言。

      作为沣峪口老油坊的主管及保护单位,长安区文体广电局为何“缄默”?

      “这两年区政府在搞一个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老油坊所在的沣峪口村也属于规划的范围内。具体如何规划、如何建设,区政府已经交给区城建局操作,我们只是配合。另外,虽然老油坊已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物权仍在滦镇街道办。”通过电话,长安区文体广电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据这位工作人员透露,在传承人和多位非遗保护专家的呼吁下,文体局曾向区政府和区城建局提出过意见。“但得到的答复是‘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我们心里有数’,从此,我们也不好管这事儿了。”

      然而,在傅功振看来,虽然有困难,但长安区文体局没有积极站出来为传承人“撑腰”,实属不该。“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就应该由文化部门主导,其他部门配合。”

    当地文化部门也提出过保留老油坊传承人的开发方案。

      这曾让高飞曾一度看到一丝希望:“说真的,即使政府不愿意出钱,只要答应文物局或文化局的方案,我倾家荡产也愿意修建。因为我喜欢这待了几十年的老油坊。作为传承人,我都要尽最大努力的,不为金钱,只为责任。”

      学界如今比较认同的保护非遗文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

      王智认为,老油坊能够活态存在100多年,“生产性保护”最适于保护这一类项目,也最重要。“在该项目保护中如果过于强调博物馆式的保护,而破坏原有的生产工具、生产环境,把传承人和油坊分开,反而更有遗憾。这使以艺人为主的活态保护陷入被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认为,如果油坊本身维持不下去,博物馆才可以建。

      “如果它是可以继续生产的,搬到博物馆显然没有意义。就像木雕作坊,它现在做得很好,告诉它,对不起,我们要对公众开放,建成博物馆,这是强制性的,当然不行。”刘魁立说。

      可惜,这一切都不能实现了。

      “目前看来,在我国,文化部门还是‘挺不起腰杆’。为什么?”傅功振说,“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还有缺陷,它仅仅是粗略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利用和开发。但具体该怎么落实?具体细则是什么?若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非遗项目,一定要经过非遗保护部门的审批,也应通过专家的论证。这些都要通过《非遗法》的保障实现。”

      刘魁立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是一个行政法,“主要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颁布法律之后,最最重要的问题是严格执行。现在很多地方并没有贯彻这部法律,没有关注非遗的真实性、传承性,有时候会急于把非遗项目商业化。这还是对于这部法律的遵守不够全面、彻底。”

    “老油坊是我们发现的,也是我们把它的影响力一步步放大的。对于它,我们是当孩子一样爱护。可是现在,原来的老油坊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打击很大。我希望今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是谨慎的、合理的。这样,‘老油坊式的悲剧’就不会再发生。”李健说。

      在2012年的年尾,传承人一家,终于离开了守护多年的老油坊。

      “这个油坊我没能坚持下去,很惭愧。”高飞缓缓地说,“没能坚守,只是因为现实太残酷,太复杂。在老家我们会继续榨油。我相信,我会继续努力。”

      在他们搬离的第二天,老油坊的院落轰然化为一片瓦砾,只留下了榨油的主屋。

      现在,高让让已在距离原址几公里外的自家后院,重新建造油坊。 

    “毕竟不是在老院落榨油了,感觉不一样。几代人在沣峪口老油坊榨了120多年的油,到我这儿就被迫离开了,想起来还是会觉得苦涩。不管怎样,我还是要把技艺传承下去。”他说。

     

     

    华商网:http://news.hsw.cn/system/2013/02/25/051612029.shtml#图片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侯官寨•牛老爷:民间社火艺术一绝
    • 下一篇:长安区白道峪社火闹得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