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卢剑利>>正文内容

    (杂记)可食的民间花馍艺术

    作者:传媒利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3日 点击数:

    中国的饮食文化向来以精于烹饪、色香味俱全、博大精心而著称,而那些享誉全球的菜系大多属于以稻米为主食的中国南方,北方人的饮食文化大多随意和简练。  

     

     

    面食是我国黄河流域的人们主要的饮食习惯。这种饮食不但赋予了这一地区的人们强悍的体魄和豪爽的性格,而且也造就了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文化与物质文明,同时也使自身发展成为一种承载着这一区域的民族心智与思想观念的文化形式而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花馍艺术的奇妙之处就是能够将普通的面食演绎成为美味佳肴、精神寄托于审美追求于一身的审美创造,成为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大餐。  

     

     

     

     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出,在我国西北那片干燥灰黄的泥土地上,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却能摇身变成精致的工艺品,并且在其中凝注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春节,当地的婚庆嫁娶,不但少不了这种馒头工艺品,而且还以拥有它们为喜庆——这就是陕西地区独特的主食“花馍”    

        

    民间美术,从历史上看,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从现代来看,民间美术则是相对于专业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它很自然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既有传统性又有变异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艺术创作上集壮美和朴素美于一体,常为专业美术家们所吸取。  

     

    民间的“花馍”,也叫“礼馍”,“面塑”或“捏面花”,它是用面捏成的民间工艺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朵奇葩,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以面食为主的中原以北地区,渗透在民俗礼仪和民俗节日中。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头、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 正月十五 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 巧饽饽 ) , 形如石榴、桃、虎 狮 、鱼 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 ;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 ;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   

      

     早在男女青年初订秦晋之好时,男方就要送给女方一对“鱼儿馄饨”——轻巧精灵的面鱼上盛开一朵大莲花,象征男方母亲期望自家未来的儿媳像鱼儿那么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鱼也正是生育力旺盛的表征。女方送给男方的是“老虎馄饨”——一对威风凛凛、雄赳赳、气昂昂的坐虎,这是丈母娘送给未来女婿的礼物,表达了她对未来女婿勇武能干的期许。而这些祈求幸福的信物,均一一由我们平时容易吃到的最普通的麦面馒头精工制成。  

     在婚礼筵席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来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花样有上百种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并不拘泥于形式。在薛强的婚宴上,我们大致数数,造型花样百出的花馍就有20多种,而且制作精细考究,表现出丰富和诙谐的想象力,看得我们浮想联翩,根本舍不得咬上一口。  

     及至新婚夫妇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就要送“圈圈子”,其形如项圈,上饰各种花草图案,意思是要套住这小宝贝的生命,让他(她)得以健康成长,其功能相当于盛行于中国各地的长命锁,但这是可以吃的“长命锁”。待孩子满百日、周岁时,又要送“猫馍”,送“虎馍”,让猫、虎护卫着孩子,使病毒邪魔不得近身。  

     

     在过去,天花、牛痘是中国农村威胁孩子生命的病魔,老百姓认为猫、虎之类的动物不会得天花、牛痘。因此,千百年来,这些花馍制作的动物图形注入了祈求幸福的元素。 

     

    在婚礼筵席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来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花样有上百种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并不拘泥于形式。在薛强的婚宴上,我们大致数数,造型花样百出的花馍就有20多种,而且制作精细考究,表现出丰富和诙谐的想象力,看得我们浮想联翩,根本舍不得咬上一口。及至新婚夫妇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就要送“圈圈子”,其形如项圈,上饰各种花草图案,意思是要套住这小宝贝的生命,让他(她)得以健康成长,其功能相当于盛行于中国各地的长命锁,但这是可以吃的“长命锁”。待孩子满百日、周岁时,又要送“猫馍”,送“虎馍”,让猫、虎护卫着孩子,使病毒邪魔不得近身。在过去,天花、牛痘是中国农村威胁孩子生命的病魔,老百姓认为猫、虎之类的动物不会得天花、牛痘。因此,千百年来,这些花馍制作的动物图形注入了祈求幸福的元素。     

     

    花馍主要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法延续着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并在传承过程中有所创新。花馍的制作基本上以手工操作,家庭作坊为主。基本工艺流程:选小麦、磨面、制酵头、调面发酵、揉面、发酵、再揉再发酵、揉面制坯、上锅蒸制、晾干、上色、描线勾花纹等。花馍的制作工具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形式。揉面、制馍坯在木案上操作,蒸馍多用大口铁锅,很少用笼箱蒸,燃料多用木柴或庄稼秸秆等,很少用煤炭做燃料。  

     

     陕西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春节时期多做枣花馒头,象征幸福与多寿。制作花馍时,也是女红比巧手的方法之一。制作工具都是手边的普通物件:剪刀、木梳等,关键是一双巧手。而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面花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任何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严重影响质量。磨面要选用上好的小麦,讲究“隔年麦子 头箩面”。然后用清水淘净,把湿麦装在口袋里窝几天,让干麦均匀地吸收一点水分,倒出来再细细拣一遍,才能上磨。只取头箩二箩白面,晾干备用。和面也是做面花的一个关键环节。酵大了,馍蒸出来便会裂口;酵小了,没楞没角,蒸出来的形象不丰满。而这些,没有测量标准,全凭经验去掌控。    

      

     花馍采用分层着色,以品黄,品绿,大红为基调,然后用蓝、黑、青等色勾线。艺人十分注意色彩的对比效果,在彩绘同时注重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以色传神,以神着色,从而形成了色彩艳而不俗,美而不媚的效果,充分显示出喜庆、祥和的韵致,表现了民间艺人对美的非凡创造力和想象力。  

     

      花馍的造型多于民间传说及民间祝寿、祭祀有关,造型极具想象力,多用夸张概括、写意的手法来表现,令人百看不厌,兴趣无穷。其造型题材表现广泛,花样繁多,如“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等造型,简洁概括,神态各异。那稚气的眼神,憨态可掬的动势,令人爱不释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这种饱含淳朴乡土气息的造型意识和行为,虽然并非完全受纯粹的审美观念支配,但它呈现出的艺术化的形式却与上层文化中纯粹的精神性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尽管存在着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迥然之别,但同样融入了普通民众的审美创造,因而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一招一式在揉捏掐弄中无不折射出民众的理想、愿望、情感的生活写照。这种形式表达已超越了人们最基本的实用性功能的需求,从而上升到精神的意识、思维活动的心理状态的表述。花馍将人生的功利需求转化为审美形式的典型反映,从而使这一物化形式彰显出朴素、粗犷、纯真、清新和自然真诚的审美特征与魅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杂记)陕西民间社火的“脸谱”艺术
    • 下一篇:(杂记)昔日郑国渠 今朝泾惠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