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刘英雄>>正文内容

    (散文)记几个周家庄人

    作者:刘英雄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5日 点击数:

     

    上世纪70年代初城南的周家庄有一群活跃的青年,其中的周兴文、苗春生、李君虎、刘英雄是其中的自然形成的中心。因为他们是当时村里的团支部的书记、副书记、支委,当时不管从人品、能力、才气,这是村子青年里的佼佼者。

    苗春生多才多艺,李君虎温文尔雅,周兴文热情似火,刘英雄性格随和。有他们的场合,村里青年就有了话题,有了活力。

    青年们最喜欢九、十月份的霖雨,霖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的。这样的天气,不用上工,是农村当然的假日。每天睡个自来醒差不多就到了中午,吃过晌午饭后或打把伞,或戴个草帽就踩了十分泥泞的村道去黑豆家。

    黑豆就是周兴文,在家里是老大,底下有一个妹一个弟,他爸早年去世,寡母带着三个孩子生活。黑豆他妈人很好,喜欢热闹,所以对青年们常常在她家嬉闹不但不烦,还十分地高兴,每次看来的人多了,就嘴里边高兴地叨叨着边把水烧好,灌好仅有的一个暖瓶提到青年们说说唱唱的屋子,有时还给泼一壶粗茶。

    这是个自发组织的自乐班子。要是唱戏,就万保拉板胡,其他人有二胡的都跟着溜,淑珍唱。那时候没有其它声响,这种唱戏的声音在雨中寂静的村庄可以传到每一个角落。很多时候,听到唱戏,一些老人如麻子德喜、由三义社回来的康幸、地主孝顾等也会赶来,这就更热闹了,不但能听到淑珍唱“白毛女”里喜儿的唱段,还能听很多“铡美案”、“黑叮本”、三滴血“,以及麻子德喜的新编“八百里秦川”·……

    毕竟是青年人,当然也喜欢跟着流行,那时候的流行是几个二胡曲,如“江河水”、“送肥路上”、“赛马”、“二泉映月”、“北京有个金太阳”、“病中吟”等,这些二胡曲的经典,经过几年的练习,后来也都可以演奏了,并且演奏水平还不错。

    他们也常常带领村里的青年参加村里、公社组织的各种活动、各种突击性的劳动,艰苦固然艰苦,但青春岁月依然时时的闪现着青春的光芒。

    再后来,周兴文参军去了,苗春生到公社任电影放映员,李君虎、刘英雄去了西安上学,所谓白驹过隙,几十年一晃而过,等再次看到相互的名字,是在互联网上,在报刊上。

    苗春生改革开放后回到了村子,从此几十年坚守在周家庄。由于原来有较好的绘画基础,从绘画而雕塑,终成就了一个在四乡颇有名气的“捏泥人的”。他在自家的菜地里盖了间小房,在劳务菜园子之外,这间小房成了他从事泥塑的创作室。由于一直没有离开农村,对农村生活的任何行当任何场景都非常熟悉,因此在从事泥塑制作30多年里,他捏出的“自乐班”、“七寡妇祈雨”、“陕西民俗系列”、“水浒108将”,以及“72行当”等。均栩栩如生,神态夸张而不失真切。

    所谓的72行当就是指“打胡基”、“弹棉花”、“牙家”、“劁猪匠”等多种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当,这些行当是几千年来农村生活的缩影。

    苗春生亦农亦艺亦乐,庄稼也务了,艺术也精了,心情也乐了,身体也健了。菜园里大格土房,周围各种菜蔬环绕,阳光也好,空气也好;土房里捏个泥人,捏出了许多过去岁月,回忆也好,思想也好,都是曾经的东西。守着菜园,守着泥人,守住了日子,守住了人生。悠悠多少事,一晃四十年。从青年们在一起吹拉弹唱,到如今享誉乡里,许多记者在介绍陕西泥塑时,都忘不了周家庄“捏泥人的老农”。

    李君虎村人叫虎娃,师范学校毕业当了教师,多年在西安市83中教书,后来当了校领导。这是一个有心的教学领导,他抓教育首先抓老师,认为办好学校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一流的学生。

    勤于探究,善于总结,他早些时候撰写的《中学生——社会化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被评为西安市团的工作论文二等奖,并在《青年工作》杂志发表;95年他写的《试谈增强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对策》一文获西安市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2000年撰写的《疏导并重,情理相济,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一文在《宣传向导》杂志发表;2003年写的《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一文,在西安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党组织书记培训会上由他作专题宣讲,此后又在市教育局直属单位全体干部大会上进行交流,后来,市教育局政工处又对此文加了编者按,全文印发各校,要求各校组织班子成员学习讨论。最近他又撰写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走活“就业”这步棋》的论文,《西安晚报》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

    刘英雄村人叫他英娃,英娃子,现在西安的一家研究院工作。工作之余,喜欢写点小文章,他的散文集《谲水流梦》、《看河》出版后颇受好评。由于是与本身工作完全没关系的文学创作,在这个技术单位俨然成了一个“酸秀才”。用他的好友张志春教授的话就是:“英雄君作为技术科学工作者而从事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现象,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现象,而不只是文学现象,应该引起普遍地研究和探究”。

    周兴文也依然在村里,已经是抱孙子的人了,虽然老了,但还是和几十年前一样,乐观,和人,依然是当年的青年现在的老年的中心,人缘极好,谁都愿意跟他聊天,和他联系着。

    40年过去了,周家庄曾经的青年也都到了花甲。随着李君虎的退休,刘英雄的退休也快了。不远的日子,当年青春年华的4个人,再聚首时肯定会有一番感慨:岁月给了他们成就,也消耗了他们青春。虽然没有空悲切,但扛不住白了少年头。

    人生的规律是谁也违背不了的,周家庄的所有人不是都这样过来了么。

    4个当年的伙伴,不管是留在村里的苗春生和周兴文,还是在城里转了一圈的李君虎、刘英雄,其实几十年里变化的只是年龄,而不变的依然是当年的青年农民今天的老年农民。苗春生和周兴文在里种地,李君虎、刘英雄在城里耕耘。他们都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都在不同的地里洒着汗水,从不敢偷懒。谁付出最多,谁收获就最多,这里的成功者,首推苗春生。因为他的精耕细作,所以他收获了最丰硕的果实。

    周家庄厚道的土地善待厚道的庄稼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杂文)周家庄人的话语源远流长
    • 下一篇:(散文)天上有个狼渡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