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人物>> 业界骄子>>正文内容

    陕西蓝星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随记

    作者:刘亚钦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3日 点击数:

     

     

    杨随记,男,1963年生,陕西长安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陕西蓝星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公开发表论文多篇。

    陕西蓝星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蓝星)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以原陕西玻璃厂(简称陕玻)招商引资,整体改制、改造为基础,引入了具有资本优势的国际知名企业——联想控股集团和行业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山东蓝星集团,于2004年12月组建的新企业,隶属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2010年被中国建筑材料企业管理协会评为中国建材企业500强、中国建材最具有成长性企业100强,被陕西省国家税务局、陕西省地方税务局评定为A级纳税人,先后获得陕西省建材行业先进集体等省市级荣誉十余项。

    作为陕西蓝星的开创者,杨随记副总经理和企业一起成长,见证了公司发展的点点滴滴,也为之呕心沥血,出谋划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一路走来,杨随记把自己的奋斗和荣誉都融进了陕西蓝星,化作公司无形的精神财富。回想着生命中那些点点滴滴、起起伏伏,他感慨良多,若有所思,一幕幕往事如在眼前。

     

    废寝忘食:不抛弃每一寸求学的光阴

    1981年,杨随记考入洛阳理工学院,进入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在这里,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基础的薄弱、知识的贫乏和视野的局限。为此,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每一个晨光熹微的黎明,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里早读,带领全班同学力行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良好班风、学风;每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用自己的细心和责任轻轻地关掉陪伴自己耕读的电灯。

    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杨随记总是在忙完大量的学生工作之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校园里,同学们常常看到这样感人的一幕幕情景:杨随记怀抱着厚厚的专业书籍和英语词典,匆忙地穿梭于教室和图书馆,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风霜雨雪;在实验室里,杨随记总是跟在老师身边,请教思索,直到真正地弄懂了、明白了,自己动手完成实验为止;在实习工厂,别人看哪儿好玩,杨随记总是围在工厂技术人员的身边,问东问西,刨根问底,真诚地与工厂的技术员交朋友,虚心地向一线的工人师傅求教,每一次实习,他都力求熟练掌握各种机器设备的操作技能,达到能够制作出各种小零件的实习目标。在校期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当中。他的同桌动情地说:“在杨随记的时间表里没有安排休息,口袋里经常有一个带帽的小铅笔头,随时都在记录知识,思考问题。假日里也总是用那个铅笔头勾勾画画,涂涂改改。一篇篇学习心得、一个个活动方案就出自那个小铅笔头。” 

    经过洛阳理工学院里一千多个不眠之夜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杨随记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思想深刻了,素质提高了;经过洛阳理工学院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工作锻炼,杨随记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他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他不断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到毕业的时候,杨随记的各门功课都达到优秀成绩,成为老师喜欢的优秀学生、学生信赖的优秀学生干部,为他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个专业技术骨干和优秀管理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随记告诉记者:“在洛阳理工学院,我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提高得很快,这是因为我比别人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当别人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时候,我用心在学习,用心去思考;当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在为做好班级学生工作而奔忙,为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而劳碌。我的体会是,学习没有捷径,惟有勤奋努力;人生没有坦途,惟有积极进取。青年大学生只要勤奋踏实,刻苦努力,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就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和学校的培养。”

     

     锲而不舍:不放弃每一次困境的拼搏

    1983年,杨随记从洛阳理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陕玻筹建处,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当时的陕玻工程是国家经委1982年批准的项目,被列入陕西省“六五”重点建设项目,是国内最后一条建成投产的九机有槽垂直引上工艺玻璃生产线,设计能力为年产2毫米~6毫米平板玻璃130万重量箱。

    当时,杨随记工作的地方还是一片空空如也的田地,一切都处于规划建设的初级阶段,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有的只是简易的工棚、毒辣的太阳、呼呼的北风和天寒地冻的现场,一刮风就是漫天的“狼烟”。杨随记没有退缩、没有气馁,以百倍的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工作,把自己的所学全部奉献给企业。

    1984年9月,陕玻工程开始动工。在大片的土地上,工程车往来穿梭,打桩机阵阵轰鸣,挖掘机铁臂挥舞,工人的号子此起彼伏……各种车辆、无数工人和噪杂的声响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陕玻人只争朝夕、建设工厂的壮丽场景。在这里,杨随记兢兢业业,求真务实,肯钻研,善动手,很快就受到了领导的重视,被委以重任。从技术员、机修车间副主任、煤气车间主任,副厂长等,先后主管企业经营和生产等工作,一步一个脚印。1993年杨随记任煤气车间主任时,主持煤气炉的技术改造工作,每一张图纸、每一项论证都渗透着他的心血。经改造后的煤气炉,煤的转化效率和煤气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陕玻九机窑煤气供应由5台炉减少到3台炉,煤耗显著下降,在当时的煤气行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99年8月,在企业全面停产,职工下岗失业困境中,陕玻第五窑期第一次点火投产失败,引发了企业的大动荡和大混乱。新的领导班子临危受命,时任副厂长的杨随记积极组织恢复生产,为渡过难关,维持企业的基本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点火投产的失败,以杨随记为核心的技术团体顶着压力,仔细收集数据,认真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那段时间,杨随记早出晚归,整个身心都扑在工作上,有时候连续几天都奋战在现场,处理问题,保证了第二次点火的顺利成功。第五窑期在窑炉没有进行基本维修的情况下,他们克服了市场、资金、窑炉安全、经营机制等重重困难,安全运行54个月,创造了同类企业生产线运行的新纪录。

    杨随记告诉记者:“人生有低谷,企业有困境。走出低谷,需要坚强不屈;冲破困境,需要锲而不舍。企业的发展需要拼搏进取的人才作贡献,需要人才与企业的同拼搏、共奋斗。这实际上是企业发展的‘亮剑精神’:剑之所指,所向披靡;毅然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孜孜以求:不背弃每一次攀登的抉择 

    2004年8月20日,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与山东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在省政府隆重举行《陕西玻璃厂改制重组协议》签约仪式。这是陕玻再次焕发生机的关键,陕玻上下高度重视,杨随记也积极配合,出谋划策,顺利实现了与山东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原陕玻改制重组为陕西蓝星后,杨随记同志出任公司副总经理,先后主管企业经营和生产等工作。

    2005年4月28日,陕西蓝星“九改浮”(日熔化量350吨浮法在线镀膜玻璃生产线,简称一线)生产线点火投产,总投资1亿多元,形成浮法玻璃、本体着色玻璃、镀膜玻璃生产能力220万重量箱;2006年6月日熔化量500吨的浮法在线镀膜玻璃生产线(简称二线)开工建设,2007年8月点火投产,增加各类浮法玻璃、镀膜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并计划建设第三条浮法生产线。如今,陕西蓝星已建成玻璃深加工生产线和物流中心,在陕西形成了镀膜玻璃生产的良性产业链,实现集团“南北呼应,东西结合”的玻璃生产及深加工的产业战略布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作为建材企业,陕西蓝星也面临着市场萎缩和价格下滑的严峻形势。作为公司的副总经理,杨随记忧心忡忡,彻夜难眠,为破解难题殚精竭虑。在他的建议下,公司从完善制度、节能降耗、市场拓展、项目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管理,深化考核,做好服务,有效地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乘势而上,杨随记积极组织生产,强力推进生产的精细化管控,明确责任,强化考核,2009年增产21.5万重量箱,2010年又增产29.2万重量箱,为实现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企业的开创者,杨随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凭借着一颗质朴、坚定的心,一股火一样的激情,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的作风,谱写出了无私无畏的诗行,弹奏出了艰苦奋斗的乐章。如今,陕西蓝星已成为国内镀膜玻璃生产基地,在生产经营工作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经济效益处于同行业前茅,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多元,上交利税6232万元,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杨随记还告诉记者:“企业发展有了困境,就如同人生有低谷一样。企业发展需要一批同呼吸、共命运的人们与之同行,同甘苦,共进退,才能走出低谷,迎来曙光。这就是共赢、共存、共发展,共创事业辉煌。”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西安海荣企业集团董事长郑青海
    • 下一篇:屈清华:20世纪70年代“学铁人的带头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