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吴景桦>>正文内容

    (散文)想起父亲

    作者:吴景桦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2日 点击数:

    连续几日的大出血,使我终于鼓起勇气去医院做了肛肠镜检查和痔疮切除手术,虽说是个小手术,但还是蛮痛苦的,我对于疼痛向来比较敏感,所以手术中可算是让在场的大夫们见识了我的脆弱,从打麻药开始,我就一直狂叫不已,起初是因为难为情加上极度的害怕,左躲右避的,让大夫下不了手打进麻药,后来左手就紧紧地攥着一块覆在肚子上的一次性无纺布,右手死命地拉着主治医师的手,好象是拉着根能够救命的稻草似的,整个手术过程我的心智一直很清楚,但就是害怕得要命,短短20分钟的手术结束了,我的左手已经麻木,那块覆在肚子上的无纺布已经被我揉成一团,是护士小姐帮我从手里硬扯下去的,右手是被主治医师慢慢地脱开来,大夫说:“你这个女同志的劲儿还真大呵,我的手被你都捏出血印了呵。。。。。。”大夫的话说得我很不好意思,直跟人家连连道歉。手术一周时间过去了,我的左手小拇指还在隐隐做痛,真不知道我当时使出了多大的劲儿呵。

    对于中国人来说“十人九痔”的说法由来已久,这在我的家庭里真真实实地得到了全方位的印证,我的父辈们是老姊妹四人,个个都患有严重的痔疮顽疾,两个姑妈虽然一辈子未曾出格嫁人,生儿育女组成自己的家庭,但痔疮顽疾却一直困扰她们一生;大伯和父亲也是如此,每每上班或出远门都要在自己的手提包里装上消炎药膏和大量的“雄狮牌”卫生纸,以便随时去厕所进行“处理”。

    我小的时候一直对此不能理解,因为这种情况太司空见惯,也许就不以为然了。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年,家家户户为了防震都在街道两边的人行横道上搭起了“防震棚”,这“防震棚”是用长木棍或竹杆捆扎成方型的骨架,再用透明的塑料布蒙上,并在各个拐角处用细铁丝或铅丝把塑料布绑结实,然后留个可出入的门洞,里面用两个长条型的凳子支起一块单人或双人的木头床板,铺上褥子,门洞处挂上门帘,一个“防震棚”的家就算建成了。白天大人们还是各自在家里做饭,到了晚上就倾巢出动来到“防震棚”里睡觉、抗震,整个巷子里的孩子们可算是凑到了一起,他们有说有笑,对家里大人们这样的做法感到既新奇又好玩,从这家跑出又跑到那家,丝毫不理会地震对人们的威胁。

    忽然一天晚上,父亲的痔疮病爆发了,大出血,他急忙往家里跑去,“快,丫头,帮我拿上药膏和纸,我得回家去收拾。。。。。。”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替他拿着药膏和纸,也一溜烟地往家跑,鲜血顺着他的裤管滴在了地上,留下一串血迹,等跑到家后,父亲从我手里一把夺过药膏和纸就进了厕所。等他再回到“防震棚”时,只见父亲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脸煞白煞白的,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瘫软地躺在床上。那是我见过的父亲犯痔疮最严重的一回,

    第二天,我执意背着父亲一路从小南门走到西大街的莲湖医院,父亲这样坚强的大男人竟然疼得直流眼泪,街上的邻居看着我背着父亲艰难地走走停停,都说父亲没有白养我这个女儿,象个假小子似的,都能背着父亲去看病了。到了医院后父亲坐不能坐,站也不能站,只能爬在检查的床上,肛门脱出一大块痔疮,憋在肛门的外头,样子十分吓人。医生进行了紧急处理,还打了针,让回家后一定卧床静养,不能吃辛辣的东西等等。

    看完病后父亲就在床上“倒栽葱”似的爬了将近一个礼拜,除了吃药外,还用“瓦松”(为景天科植物,广泛分布在深山向阳坡面,岩石隙间,古老房屋瓦缝中生长,耐旱耐寒,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利湿,消肿、活血化瘀,祛腐生肌,镇痛,抗菌消炎等作用)熬了水进行座浴,才算是消了肿,不再大出血,憋在肛门外头的痔疮总算是塞进了肛门,痛苦的情形让我记忆犹新。

    那时候家家经济都紧张,看一次病虽说还有公费报销的部分,但当一次看病花到10块钱时,父亲都会严厉地说:“怎么都花了10块钱呵!这个月的日子又该紧张了!要压缩开销,能不买的尽量不要花钱了呵”。。。。。。“下次我的痔疮再犯了,不要再让我去医院看了,没意思呵,还不是吃点药呵?这次虽说病来的突然,后来还不是用瓦松水洗好了。。。。。。记住呵,咱家屋顶的瓦松多的很,不用花钱,不要带我再进医院咧!”每到这时,我都默默不敢作声,任由父亲教训着。父亲的痔疮就这样好了又犯,犯了又好,为了省钱每次都不再进医院去了,做为女儿的我竟然从来没有想过根除父亲痔疮的办法,更没有想过带父亲去做个手术进行切除,几十年的光景就这样过去了。

    到了1986年我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抚养女儿长大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内容,家里原来在小南门里的老屋也拆迁了,姑妈、大伯他们也都搬家换了住处各自生活了,我带着女儿再回父亲家时好象成了客人,因为母亲离世早,父亲一直过着单身的生活,回家一趟除了买些水果点心给父亲送去,或者把房子的物业、水电费、生活费等交给父亲,其它父亲的生活起居就全然由他自己打理了。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回家父亲在脸盆里泡了好几件衣服,我拉开来看时发出一股剌鼻的臭味,“爸爸,您这衣服都泡了多少天了呵?泡臭了呵,怎么还不洗”?“没泡几天呀,大概是天气太热了吧,没事,等你走了我两下就洗出来了”。。。。。。“您不能这样过日子呵!泡一下可以,但不能泡时间太长了,您把孩子看一下,我给您洗洗吧!”“不用!”父亲斩钉截铁地说:“你一天都累的跟啥似的,还来给我洗衣服,用不着,你把孩子管好就行了,等你走了我就洗出来呵。。。。。。”等到我第二周星期日再回去时,那盆衣服仍然还在脸盆里泡着,父亲说他这一周痔疮犯了,还没顾上洗出来。我只是听了听,麻木地什么都没有想,让我女儿臭静静给父亲表演了儿歌,跳了舞,父亲高兴得满脸笑容,抱起我女儿亲了又亲,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我就带着女儿回家了,那盆泡了许久的衣服我竟没有帮父亲洗出来!

    父亲的生日是农历的9月13日,在父亲的有生之年,我没有给他操办过一次寿宴,唯一一次我与父亲共进生日餐是在父亲70岁生日那天,记得那是1998年的11月1日,正好是个星期天,但是不巧的是因为我单位里头有个投标的事情,一大早我就带上女儿一块儿到公司去忙着准备资料了,几乎是忙了一整天,等到我晚上下班回家时,远远地看见父亲坐在楼下的花坛边,穿着毛衣和毛裤,脚上穿着拖鞋,一脸憔悴的神情,不时地向着我回来的方向张望,我吃惊地跑过去,“爸,您怎么在这儿坐着呵?天都凉了,您怎么没穿外套呵?还穿着拖鞋呢,这是怎么了呵?”父亲看见我跟女儿回来,高兴地快步迎过来,说:“唉呀,我都等你们一天了,你是不知道呵,我早上扫地到楼道里倒垃圾,谁知道一阵风把房门就关上了,我没带钥匙,进不了门了呵,只好跑到你这儿来了,上楼敲门没人应声,你对门的人家说你不在家,出去了呢,没办法我只好在这儿等你了。。。。。。” “那您一天都没吃饭了吧?看看满脸都是憔悴呵,这样身体怎么受得了呢?” “还吃饭呢?连口水都没有喝,可真是又冷又渴又饿呵。。。。。。你说怪不怪,我坐在这儿就想呵,今天还是我的生日呢,爸今天都70啦。”“真是呵!爸,今天是您生日,前几天我还记着呢,工作一忙我可又忘记了,臭静,爷爷今天生日,咱们一块到饭馆去吃饭吧”,女儿高兴地拉着父亲的手,说:“爷爷,您咋不知道给我妈妈打电话呢?这样我跟妈妈就能早点回来给您送钥匙了呵”,父亲听着女儿的话,潸潸地说:“爷爷不带本子就记不住你妈妈的号码呵,再说爷爷穿成这样,哪里也去不了呢,一路上爷爷是装作锻炼身体的样子,小跑着才到你们院子呢,哈哈哈,爷爷老了吧?”“嗯,爷爷就是老了,以后你把钥匙应该象我一样,挂在自己脖

    连续几日的大出血,使我终于鼓起勇气去医院做了肛肠镜检查和痔疮切除手术,虽说是个小手术,但还是蛮痛苦的,我对于疼痛向来比较敏感,所以手术中可算是让在场的大夫们见识了我的脆弱,从打麻药开始,我就一直狂叫不已,起初是因为难为情加上极度的害怕,左躲右避的,让大夫下不了手打进麻药,后来左手就紧紧地攥着一块覆在肚子上的一次性无纺布,右手死命地拉着主治医师的手,好象是拉着根能够救命的稻草似的,整个手术过程我的心智一直很清楚,但就是害怕得要命,短短20分钟的手术结束了,我的左手已经麻木,那块覆在肚子上的无纺布已经被我揉成一团,是护士小姐帮我从手里硬扯下去的,右手是被主治医师慢慢地脱开来,大夫说:“你这个女同志的劲儿还真大呵,我的手被你都捏出血印了呵。。。。。。”大夫的话说得我很不好意思,直跟人家连连道歉。手术一周时间过去了,我的左手小拇指还在隐隐做痛,真不知道我当时使出了多大的劲儿呵。

    对于中国人来说“十人九痔”的说法由来已久,这在我的家庭里真真实实地得到了全方位的印证,我的父辈们是老姊妹四人,个个都患有严重的痔疮顽疾,两个姑妈虽然一辈子未曾出格嫁人,生儿育女组成自己的家庭,但痔疮顽疾却一直困扰她们一生;大伯和父亲也是如此,每每上班或出远门都要在自己的手提包里装上消炎药膏和大量的“雄狮牌”卫生纸,以便随时去厕所进行“处理”。

    我小的时候一直对此不能理解,因为这种情况太司空见惯,也许就不以为然了。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年,家家户户为了防震都在街道两边的人行横道上搭起了“防震棚”,这“防震棚”是用长木棍或竹杆捆扎成方型的骨架,再用透明的塑料布蒙上,并在各个拐角处用细铁丝或铅丝把塑料布绑结实,然后留个可出入的门洞,里面用两个长条型的凳子支起一块单人或双人的木头床板,铺上褥子,门洞处挂上门帘,一个“防震棚”的家就算建成了。白天大人们还是各自在家里做饭,到了晚上就倾巢出动来到“防震棚”里睡觉、抗震,整个巷子里的孩子们可算是凑到了一起,他们有说有笑,对家里大人们这样的做法感到既新奇又好玩,从这家跑出又跑到那家,丝毫不理会地震对人们的威胁。

    忽然一天晚上,父亲的痔疮病爆发了,大出血,他急忙往家里跑去,“快,丫头,帮我拿上药膏和纸,我得回家去收拾。。。。。。”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替他拿着药膏和纸,也一溜烟地往家跑,鲜血顺着他的裤管滴在了地上,留下一串血迹,等跑到家后,父亲从我手里一把夺过药膏和纸就进了厕所。等他再回到“防震棚”时,只见父亲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脸煞白煞白的,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瘫软地躺在床上。那是我见过的父亲犯痔疮最严重的一回,

    第二天,我执意背着父亲一路从小南门走到西大街的莲湖医院,父亲这样坚强的大男人竟然疼得直流眼泪,街上的邻居看着我背着父亲艰难地走走停停,都说父亲没有白养我这个女儿,象个假小子似的,都能背着父亲去看病了。到了医院后父亲坐不能坐,站也不能站,只能爬在检查的床上,肛门脱出一大块痔疮,憋在肛门的外头,样子十分吓人。医生进行了紧急处理,还打了针,让回家后一定卧床静养,不能吃辛辣的东西等等。

    看完病后父亲就在床上“倒栽葱”似的爬了将近一个礼拜,除了吃药外,还用“瓦松”(为景天科植物,广泛分布在深山向阳坡面,岩石隙间,古老房屋瓦缝中生长,耐旱耐寒,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利湿,消肿、活血化瘀,祛腐生肌,镇痛,抗菌消炎等作用)熬了水进行座浴,才算是消了肿,不再大出血,憋在肛门外头的痔疮总算是塞进了肛门,痛苦的情形让我记忆犹新。

    那时候家家经济都紧张,看一次病虽说还有公费报销的部分,但当一次看病花到10块钱时,父亲都会严厉地说:“怎么都花了10块钱呵!这个月的日子又该紧张了!要压缩开销,能不买的尽量不要花钱了呵”。。。。。。“下次我的痔疮再犯了,不要再让我去医院看了,没意思呵,还不是吃点药呵?这次虽说病来的突然,后来还不是用瓦松水洗好了。。。。。。记住呵,咱家屋顶的瓦松多的很,不用花钱,不要带我再进医院咧!”每到这时,我都默默不敢作声,任由父亲教训着。父亲的痔疮就这样好了又犯,犯了又好,为了省钱每次都不再进医院去了,做为女儿的我竟然从来没有想过根除父亲痔疮的办法,更没有想过带父亲去做个手术进行切除,几十年的光景就这样过去了。

    到了1986年我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抚养女儿长大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内容,家里原来在小南门里的老屋也拆迁了,姑妈、大伯他们也都搬家换了住处各自生活了,我带着女儿再回父亲家时好象成了客人,因为母亲离世早,父亲一直过着单身的生活,回家一趟除了买些水果点心给父亲送去,或者把房子的物业、水电费、生活费等交给父亲,其它父亲的生活起居就全然由他自己打理了。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回家父亲在脸盆里泡了好几件衣服,我拉开来看时发出一股剌鼻的臭味,“爸爸,您这衣服都泡了多少天了呵?泡臭了呵,怎么还不洗”?“没泡几天呀,大概是天气太热了吧,没事,等你走了我两下就洗出来了”。。。。。。“您不能这样过日子呵!泡一下可以,但不能泡时间太长了,您把孩子看一下,我给您洗洗吧!”“不用!”父亲斩钉截铁地说:“你一天都累的跟啥似的,还来给我洗衣服,用不着,你把孩子管好就行了,等你走了我就洗出来呵。。。。。。”等到我第二周星期日再回去时,那盆衣服仍然还在脸盆里泡着,父亲说他这一周痔疮犯了,还没顾上洗出来。我只是听了听,麻木地什么都没有想,让我女儿臭静静给父亲表演了儿歌,跳了舞,父亲高兴得满脸笑容,抱起我女儿亲了又亲,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我就带着女儿回家了,那盆泡了许久的衣服我竟没有帮父亲洗出来!

    父亲的生日是农历的9月13日,在父亲的有生之年,我没有给他操办过一次寿宴,唯一一次我与父亲共进生日餐是在父亲70岁生日那天,记得那是1998年的11月1日,正好是个星期天,但是不巧的是因为我单位里头有个投标的事情,一大早我就带上女儿一块儿到公司去忙着准备资料了,几乎是忙了一整天,等到我晚上下班回家时,远远地看见父亲坐在楼下的花坛边,穿着毛衣和毛裤,脚上穿着拖鞋,一脸憔悴的神情,不时地向着我回来的方向张望,我吃惊地跑过去,“爸,您怎么在这儿坐着呵?天都凉了,您怎么没穿外套呵?还穿着拖鞋呢,这是怎么了呵?”父亲看见我跟女儿回来,高兴地快步迎过来,说:“唉呀,我都等你们一天了,你是不知道呵,我早上扫地到楼道里倒垃圾,谁知道一阵风把房门就关上了,我没带钥匙,进不了门了呵,只好跑到你这儿来了,上楼敲门没人应声,你对门的人家说你不在家,出去了呢,没办法我只好在这儿等你了。。。。。。” “那您一天都没吃饭了吧?看看满脸都是憔悴呵,这样身体怎么受得了呢?” “还吃饭呢?连口水都没有喝,可真是又冷又渴又饿呵。。。。。。你说怪不怪,我坐在这儿就想呵,今天还是我的生日呢,爸今天都70啦。”“真是呵!爸,今天是您生日,前几天我还记着呢,工作一忙我可又忘记了,臭静,爷爷今天生日,咱们一块到饭馆去吃饭吧”,女儿高兴地拉着父亲的手,说:“爷爷,您咋不知道给我妈妈打电话呢?这样我跟妈妈就能早点回来给您送钥匙了呵”,父亲听着女儿的话,潸潸地说:“爷爷不带本子就记不住你妈妈的号码呵,再说爷爷穿成这样,哪里也去不了呢,一路上爷爷是装作锻炼身体的样子,小跑着才到你们院子呢,哈哈哈,爷爷老了吧?”“嗯,爷爷就是老了,以后你把钥匙应该象我一样,挂在自己脖子上,这样就不会出这样的事情了”,父亲高兴地拉着我女儿的手,说:“真是聪明呢,爷爷记住了,一定把钥匙穿条绳子挂到脖子上。”听着爷孙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我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是呵,父亲都是70岁的耄耋老人了,再这么一个人生活下去真是不行了,也太不安全了,但是,为了挣钱生活,我也不能不工作呵。。。。。。我带着父亲和女儿到附近一家比较干净的餐馆吃了一顿生日餐,吃完又给父亲打包带了几个菜,交给父亲100元钱,算是生日礼了,然后就一块打的回了父亲的家,安顿父亲睡下我们又赶紧回了自己家,明天孩子要上学,我还得上班,生活永远都是这样,每一天都在忙忙碌碌里度过。

    人们常说痔疮这种病也遗传,而我却认为,这种病本身是不会遗传的,只是孩子在母体时遗传了父母亲太多的性格、情绪、情感、感知等因素,这是先天所决定的,而后天孩子跟着父母亲生活和成长,又不断接受着来自父母亲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高度发达的系统人脑的机能,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但是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形态最终还是由客观的物质世界所决定,这就从某种意义上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了父母亲的生活习惯、认知经验习惯、社会活动习惯,父母亲的脾气、性格、情绪如果是抑郁的、压抑的、思想不开阔、感情脆弱、受挫力不强等等,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一定会是这样的,痔疮病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情绪郁结,情志不爽,导致气血不畅,在长期的这种心理认知和生活习惯的惯式下,提高了发病和犯病的几率,所以,有些人会错误地认为痔疮这种病是会遗传的。

    我可怜的老父亲呵,是女儿不孝,女儿能给自己做了痔疮切除手术,却没有在您有生之年给您解除这种痛苦,忏悔也是无济于事的,只有让自己在术后仍然坚持拼命地工作,一天假都不请,用忙碌和疼痛来惩罚自己,才能得到良心的安宁,愿我的父亲在天国长乐吧!

     

    写于2012年父亲节来临之际

     

    吴景桦

    2012.6.15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我的家在龙巷
    • 下一篇:(散文)崇尚邓丽君的女性风度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