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凡雨>>正文内容

    (散文)想起沣河梁家桥

    作者:凡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7日 点击数:

    每当我想起家乡,就想起了沣河,因为我的家乡就在沣河岸边;每当我想起沣河,就想起连接沣河两岸的那座古桥—梁家桥。

    沣河源自终南山的沣峪,合高冠峪、太平峪二水经户县入长安至渭河,是八水绕长安的一条主要河流。据《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载:“沣水东注,维禹之绩”,“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崇国就在今沣河以西至户县一带,文王伐崇成功后,在沣河西岸建立了以“丰京”为国都的西周,至今在梁家桥西岸以南的八里处,还保留着周文王灵台遗址。

    在我的印象中,沣河水域两岸就是我们这里的天然公园。河里游鱼跃动,河面碧波荡漾,河水缓缓流淌;东岸埝边桑柳泛绿,翠竹青青,西岸埝边芦苇林枝节丛生,鸟语花香;小埝外的大堰堤有十多米高,是用黄土夯堆起来的,蜿蜒的大堰两边整齐地排列着参天的白杨树,堰堤顶端是一条近两米宽的道路,路面在大树的掩映下遮天蔽日,清爽宜人。“淼淼烟波入画图,黄鱼白鸟泛青蒲。千家茅屋临流水,十里香粳在镜湖”。不难看出清代诗人张橓身临《沣水》的意境。

    梁家桥在长安区灵沼乡的下南丰村东,南距秦渡古镇十里,北距沣西客省庄十里。梁家桥原名叫“普济桥”,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梁敏壮公化凤创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此桥后经梁家二世、六世和八世相继三次修缮,因此当地人习称之为“梁家桥”。

    梁家桥全长210米,宽4米,31孔(《长安县志》316页载),实有48孔。桥高约8米,桥墩用石碌碡做柱,护以石墩砌成,两边呈菱形分水岭,桥面用大圆枕木架梁、铺板、筑灰土,桥面坚硬如水泥地面,车马行驶自当平路。在我的印象中桥面可同时相向通过两辆马车,且不影响行人过往。梁家桥如长虹卧波将沣河东西两岸连接起来,成为河西各村庄及周至、户县人们通往省城的一条交通要道。

    1982年11月我应征入伍从家中出发,当时骑着马戴着花,就是乡亲们敲锣打鼓,把我从村里送过了梁家桥,在桥头我告别了父老乡亲,从此踏上了西去的征途,在部队一干就是16年。现在尽管多少年过去了,这件事我仍然心存感念记忆犹新。

    据老人们讲在桥西头的大堰外边,以前竖立着许多近两丈多高的有关梁家桥题跋的石碑及多间旧式房屋,后来在“大炼钢铁”的那个年代被损毁了。所幸我家现存有祖父记录抄写的民国时期重修普济桥(梁家桥)碑记石刻撰文,及《重修普济桥碑记并颂》文。“……蝀腰月新,沣水有芑,普渡长春,曩时桥圮,车马鲜来,今乃络绎,店门夜开,行人彭彭,歌功颂德,使险成夷,伊谁之力,巍巍丰碑,沣水桥头,宣昭义闻,永告千秋。後之视今,由今视昔,凡百君子,眎兹刻石。”这是民国时期重修普济桥的石刻撰文,以为佐证。

      夏天的时候,附近沿岸村里的妇女们经常到河边来洗衣裳,有的也带着小孩儿,自己洗衣服时孩子则在河边追逐戏水或堆沙子玩耍,河水不大也不深,河里的沙子很丰厚,很干净,河水清澈见底。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生了满头的黄水疮,就是祖父每天带着我到河里去洗好了的,长大后母亲还常提起这件事,说沣河里的水是神水,能治病哩。

    河里的鱼很多,也有一尺多长的鲇鱼和鳝鱼,在桥洞下的石缝中出没,靠岸边的小土洞里藏有螃蟹,大一点的孩子都去摸鱼和捉螃蟹玩。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河里去捉鱼,发现一条黄鳝,几个人从桥洞下冲撵出来后跑到了浅水区,正好我站在那里,便一把抓住扔到了沙滩上。大家飞跑着围拢过来,他们怕我独自占有,有的说是他先撵出来的,有的说是他先发现的,最后大家决定拿到平娃儿的家里,让他婆用油炸后几个小伙伴就围着有滋有味地美餐了一顿,后来我们还一块捉过鱼和螃蟹,都会拿到他家里去做好后美美地吃上一顿。

    夕阳西下时,白鹤伏在水面嘻戏,鱼雁在天空中盘旋,忙碌了一天的农民们,喜欢拿条毛巾到河里泡一泡洗个澡,那种惬意和快乐能消除他们一天劳动的疲劳;青年人便会一帮一帮的结伙到河里齐腰深的水域去游泳、扎猛子、打水仗等,大家有说有笑,尽情地在水中戏闹,欢乐的场景令人难以忘怀。

    秋天到了,埝边低洼处蛙声一片,大堰堤的树上秋蝉、知了竟相争鸣。秋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大人们会警告孩子不要到河里去玩耍,因为河水随时都会涨起来,有时也会漫过小埝,有很大的危险性。记得有一次我带着从城里来的表哥到沣河里玩耍,当时河水只盖住脚面,不一会儿功夫就涨到了小腿上,我赶紧叫上表哥,抱起衣服一口气跑到了岸上,等穿好衣服跑到桥上时,河水已经满床了,激流形成了一片汪洋,这件事我们一直没有敢告诉家里的大人,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挺可怕的。

    冬天到了,乡村的早晨晨雾缭绕,不远处的学校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河堰上也传来早起人们习武的响动声,沣河两岸的人们自古就有练拳习武的习惯,周围村庄都有知名的老师傅,我小时候就曾让父亲提着点心带我到官道村的王老师傅家里去拜师学艺,王师傅武艺精湛,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尤以猴拳远近闻名。他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民国时期曾路遇国民党残兵抢掠百姓,遂上前制止与之争斗,他用手指头在对方脑壳上磕敲了两下,那家伙当即晕倒过去,后来人送外号“敲葫芦”。他教育徒弟要为人仗义,以强身健体为本,不惹事生非恃强凌弱。记得那时候他教的徒弟约有上百余人,可惜我只学了一招半式,只能在家人面前展示一番。

    文革时期,公社在梁家桥以南的周文王灵台遗址那里修建“灵台水库”,给村里的各家各户都分配了拉石头的任务,那年父亲和母亲拉着加了高帮的架子车,每天天不亮就到南山跟前去拉石头,放学后我就是在梁家桥头的大堰上去接他们回家的。

    以前农历的二月初六,是梁家桥热闹的农贸会,十里八乡的人们会聚集到这里进行买卖交易,连续几天在桥西头的河滩上有唱大戏的、耍马戏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现在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七,还是梁家桥的灯笼会,人们会象赶集一样在这里热闹半天。

    听老人们讲,以前在桥西头有乡政府的合作社,还有商店、茶馆、饭馆等许多经商的店铺。最有名的是一家面铺,卖的是一种叫“炉齿面”的手擀面食,擀面的师傅将一块重约四两的面记擀成圆形的面片,再用刀在面片儿中间划开数道,然后直接下到沸水里,煮熟的面片儿光滑筋道,盛到大老碗里,调上各种调料,再加上制作精良的荤、素哨子,就是一碗美味的“炉齿面”了。因为这种面食与旧时用的铁炉炉齿相象,所以人们就叫它“炉齿面”,逛梁家桥或路过的人们都会去慕名吃上一碗,那种好吃的滋味,现在人们提起来还赞不绝口,可惜已经停业多年了,不知道哪里还有卖这种面食的地方。

    我所记得的只有一家桥老汉茶馆了,因为许多店铺都已经搬走了,就只剩下桥西头这位老人的茶馆还开着,“桥老汉”本姓马,是沣河西岸的下南丰村人,人们称之为“桥老汉”,意思是说他舍不得离开梁家桥,孤自在桥头驻守着与桥为伴,是个看桥的人。人们从门口经过便能看到火炉上冒汽的大铁壶,煮砖茶的香味老远就能闻得到,人们围座在茶馆的长櫈上,一边品着滚烫的香茶,一边拉着家常,谈论着这梁家桥的今昔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沿岸的造纸厂和化工类小工厂开始增多,大量的污水排入到了沣河,河水不再清澈见底,河面乌黑难闻。沣河两岸也开起了沙场,沙河滩丰厚的沙子采完了,翠竹林不见了,芦苇葭莩不见了,大堰上的树木不见了,各种鸟儿也飞跑了,周围的妇女也不再在河里洗衣服了,小孩子也不堆沙子玩了,大孩子也不摸鱼捉螃蟹了,大人们也不再到河里来游泳洗澡了。后来采沙者还挖空了梁家桥的根基,梁家桥终于在不堪忍受中坍塌了。记得那时人们奔走相告,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许多人都去围观一看究竟,面对满目疮痍的沣河两岸,面对几百年延袭下来的梁家桥,(它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出行,早已是人们心目中的盛景圣地),人们发出一声声叹息,由衷地为梁家桥的陨落而感到伤心和惋惜……

    后来,水利部门对沣河的污染加大了治理,关闭了那些对河道造成污染的造纸厂,县上在旧桥址的南面也重新修建了一座新的水泥桥,恢复了东西两岸的交通出行,但人们还是习惯的叫它“梁家桥”。采沙者也不许在新桥附近进行开采,环境开始得到了改善,然而,要让满目疮痍变成白的沙滩,青的流水,绿的两岸,还需要走很长一段时间。随着西咸新区的成立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期待着能对沣河及周边环境通过治理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使水与桥、鸟与林、人与自然能够更加和谐,沣河及梁家桥两岸能成为人们心目中更加美好的胜地乐园。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这是唐代诗人祖咏所做的一首五言律诗《苏氏别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山及沣河的自然景色和悠然的人居环境。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美丽的沣河梁家桥呵,你如诗如画,古韵悠长,新意盎然。你孕育了一代代两岸儿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是一首写不完的诗,一幅画不完的卷。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散文)文王灵台---三千年前的英雄纪念碑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