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生态长安>>正文内容

    昆明池:自成体系的水利工程

    作者:张静 徐月悦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数: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因要训练水师而开凿了昆明池,当时他也许不会想到,昆明池未来会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而这个人工湖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综合性城市水利工程。虽为军事之用开凿,但昆明池建成后,军事作用反而不是主要作用,还起到了调洪蓄洪、供水首都、园林游览等更重要的功能。烟波浩渺的昆明池在汉长安城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为长安城供水、调洪蓄洪可以说是昆明池所有功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昆明池位置示意图

     

    解决汉长安城的供水问题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众所周知,长安是座内陆城市,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困扰长安城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旱灾。在汉代时也是如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陈业新在其所著的《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中,曾记录“两汉旱魃之灾共计112次,旱灾年份占两汉总年数的26%以上,也就是说,两汉时期平均不到四年就要发生一次旱灾。”在这种背景下,旧的水源已不能满足城市用水的需要,这样一来,为城市提供新水源也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史籍记载,公元前120年,长安大旱。而昆明池恰在这一年开挖,相信这绝不是一个巧合,大旱应该是让汉武帝下定决心开凿昆明池的重要原因。西汉时期,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比同时代西方最大的古罗马城还要大三倍,因此城市供水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西汉统治者在修建长安城时,就考虑到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河流,用纵横交错的渠道和人工开掘的池塘把周边河流连接为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供水系统,使沣河、滈河、■河、氵皂 河、灞河等相互连通,以保证长安城的水源供应。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兴土木,都城迅速膨胀,人口也越来越多,长安城城区人口达到了40万,加上郊县已达100万,城市供水明显不足。

    在当时长安城的西南,也就是今日斗门镇和细柳镇一代,是昆明池的遗址所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李令福教授向记者介绍,当时昆明池所处的地理位置较长安城更高,这样就为昆明池向长安城供水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昆明池水域面积巨大,也就保证了它能给长安城提供足够充分的水源。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昆明池位于上林苑中,而上林苑是皇家禁苑,一般百姓很少能进到这里来,昆明池就减少了人为的污染,它的水质绝对清洁卫生。隋代诗人虞世基在《长安秋》中曾咏道:“寒露台前晓露清,昆明池水秋色明。”虽然隋代距离汉代已有几百年时间,但水质依然清澈,可以想见汉代时更是如此。李令福教授介绍说,昆明池面积广大,蓄水量在3000万~5000万立方米,相当于现代的中型水库。昆明池的修建,很好地解决了汉长安城的供水问题。他认为昆明池的引水渠有三条,建在昆明池东、北两面。引池水或通过■水间接地供应长安城的都市用水和漕渠用水。

    烟波浩渺的昆明池开凿后,给长安城的用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解决了内陆城市的干旱问题。但李令福教授认为,它也给汉长安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潜在的威胁。“因为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一级阶地,昆明池则高居二级阶地,汉长安城正处于昆明池浸水下游,昆明池蓄水必然会给其带来地下水位的上升,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的话,可能会导致地表充水、出现盐碱地的局面。汉京师长安确实也发生过水溢地湿之害,在汉元帝时就有“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的童谣,说明长安城内不管是像“灶烟”那样普通的地方,还是像“玉堂、金门”之类的高贵之区,都会遭受到地下溢水之害。要消除水患,降低地下水位,就要有效而稳定地控制昆明池水量。

     

    调洪蓄洪保证长安城的安全

     

    水库一般都起着调洪蓄洪的重要功用,对当时我国最大的人工蓄水库来说,昆明池的这一功用更加明显。李令福教授详细地介绍了昆明池水利系统的组成,包括洨水、石碣、引水渠、泄水渠、“飞渠”以及四周湖堤等多项设施组成。昆明池的水源来自洨水,“何谓洨水,可能就是开凿昆明池所派生的河流,是一条人为改道形成的河流。拦截了■水和滈水,使他们改道向西流入沣河。石碣又称石闼堰,堰引洨水北流,穿过细柳原,流入昆明池。洨水在平水期,可以拦截水流入昆明池。而当水位过高时,它可把多余的水排到沣河,泄水渠就是排除昆明池多余的水而调节水位的渠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院教授吕仁义告诉记者,今天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这种修建供水水库的方法还被广泛地使用着。而今天的斗门镇,因地处昆明池与沣水相通的调节斗渠闸口处,而得名斗门镇。

     

     

    斗门镇位于昆明池遗址的西岸。 记者 尚洪涛摄

     

    昆明池水来源于洨水,流向何处呢?李令福引用中科院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先生的观点,认为昆明池水一部分流入长安城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的重要的建章宫,宫内有太液池,供给皇宫用水后,尾水流向了渭水;而另一支则引水入城,后入仓池,然后汇入漕渠排出城外。陕师大汉学院副教授王作良也基本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昆明池的供水渠道分为两支,第一支流向长安城南和城东,同漕渠相接,通向灞桥,供应城南的用水,并起着调节漕渠水量大小的作用;第二支由长安城的西南角流入仓池和太液池,未央宫和长乐宫的用水依靠仓池,而太液池供应建章宫的用水。

    记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所做的《西安市汉唐昆明池一直的钻探与试掘简报》中看到,考古学家推测昆明池水来自于古沈水(也就是今日氵皂 河),而考古发现昆明池共有四个出水渠,其中一个通至沣水或滈水,另外三个中有一个汉代时通往北面的滈池,但唐代已废弃,另外两个汇合后再度回流古沈水。

    李令福教授认为,洨水之水也是来源于终南山上各个峪之水,流量丰富,如果处理不好,容易泛滥,不仅威胁着京师的水库昆明池,而且也可能给整个汉长安城带来巨大的危害,尤其是北方雨季,降雨集中,河流易涨溢,洪水对下游的威胁更大。这就要求设计昆明池时,必须在加强引水工程的同时,统筹安排除涝防洪的排水体系。昆明池选址得当,闸坝布设和渠道设置也都恰到好处,很好地起到了调洪蓄洪的作用。

     

    是否具有漕运功能还存争议

     

    除了为长安城供水、调洪蓄洪的功能之外,王作良认为昆明池还具备航运的功用。他认为昆明池的前身就是秦代的漆渠:“当年,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从终南山砍伐了大量木材,这些木材就顺着漆渠运了下来,当然,漆渠不仅运输木材,还运输从子午古道挑来的山货。”王作良认为昆明池的南池沿,就是如今斗门镇石匣口、普贤寺等村,当时百姓称之为“秦渠河”,秦渠应该就是漆渠的“转音”。王作良认为昆明池又和沣水相通,所以昆明池可以说联通起了子午古道和沣河,也就具备了航运功能。“另外,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口的激增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致使水上航运常受泥沙淤泥阻困,为了保证京城粮食、燃料、铁骑和其他物资的顺利运送,汉武帝于公元前131年开凿漕渠,用了三年时间,漕渠的开凿极大地便利了长安城粮食的运输。昆明池水除了供应长安城的用水外,另一支通向漕渠,而漕渠通向灞河而最终通向黄河,这极大地便利了长安城附近的物资运输贸易,为航运提供了天然的便捷。”

     

     

    石匣口村在昆明池的注水口处。 记者 尚洪涛摄

     

    不过李令福等学者却不赞同昆明池本身具备漕运功用,李令福指出,昆明池只是向汉长安城漕渠供水,也就是说具有平稳漕运水系的功能,但昆明池本身却不承担漕运的功能,“漕运是从关东向关中运输粮食的重要手段,一年至少要几十万石。但是渭河水浅,运输困难,要用渭水南岸的人工漕渠通船运输,昆明池就是这条漕渠的上源,昆明池水流向了漕渠。但漕渠开凿在前,而昆明池开凿在后,昆明池的水不是漕渠的主要水源,应该只是用昆明池水以补漕渠中水量的不足。” 记者张静 实习生徐月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28个湖将呈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景象
    • 下一篇:建设中的西安市一品长安花卉博览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