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王国栋>>正文内容

    (散文)母亲的懊悔

    作者:王国栋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8日 点击数:

    1979年冬天,在我们蓝田县小寨乡又开始掀起修“红旗渠”的高潮,即“引岱工程”。岱峪水库及“引岱工程”作为国家投资的大型饮水工程,始建于1958年8月,水库位于我们小寨乡下岱峪村。

    记得那年冬天,父亲还是我们队的饲养员。饲养室有一个土炕,他晚上就睡在饲养室。因为修“红旗渠”来的民工很多,住宿紧张,父亲给队长说,让两个民工和他晚上住在饲养室。那两个民工是安村乡韩家寺人。一个脸很黑,父亲叫他“黑羊娃”;一个个子较高,脸比较白净,父亲让我们叫他大哥。父亲从家里为他们拿了一床被子,母亲很不高兴,说父亲多事,对不认识的生人菩萨心肠。

    这两个民工很快和父亲成了好朋友,父亲每天把火炕烧热,两个大哥从工地回来,卸掉一身疲惫,睡得十分舒服。若我们家蒸红薯,父亲也给他们用手帕包几个热红薯。羊娃哥一边吃,一边眉开眼笑。那个大哥也乐呵呵的,帮父亲给牛拌料。我们家当时八口人,总是吃黄糕馒头,就是用包谷面和黑麦面混合蒸的馒头。红薯很多,可是我不爱吃,吃多了胃做酸。那两个大哥看到我们家吃的困难,有时从工地上回来,给我们带几个小包子,是用粉条和萝卜包的素包子。我感觉美味极了,吃一小口,留一部分,等饿了再吃。

    几个月过去了,那段活干完了,他们就换了另一段工地。他们住在引岱工程指挥部,那儿新盖了许多工棚。羊娃哥人勤快,管理民工灶。那个大哥比较精明,管理库房。虽然距离我们家远了,可是两个大哥从家里去工地时,还是顺路到我们家坐一会儿,和父亲说几句话。他们那里粮食多,有时从家里给我们带几个白馒头。他们过年回家,母亲也让他们带一些姐姐拾的“地软”。

    1982年春天,母亲在河边的责任田里种了许多南瓜和笋瓜。瓜苗长出来后,母亲给地里施腐熟的牛粪。人勤地不懒,那年结的南瓜和笋瓜很多,笋瓜一个个像胖娃娃,南瓜一个个像一个大盆子。我们家虽人口多,但一个南瓜也要吃几顿,也不能天天吃南瓜和笋瓜。母亲愁啦,到镇上卖。我们家距离焦岱镇七八公里,再说农村人不稀罕吃那个。怎么办呢?恰好,羊娃哥休假从家里来,说他在工地管灶,让父亲每天把南瓜或笋瓜装在袋子推上去。他们是大灶,有多少带多少。我们家距离引岱工程指挥部只有三四公里路。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从地里摘了几个大南瓜和笋瓜,装了一蛇皮袋子,推着车子送去。吃中午饭时,父亲还没回家。母亲嘀咕,是不是人家嫌带得多,或者民工吃不惯。正在门口自言自语,父亲回家了,说羊娃哥让他在灶上把饭吃了,带他到水库转了一圈。羊娃哥说父亲带得少了,几百个工人,那些不够,附近的村民都不种菜,即使种一点,也是自给自足。

    从那天起,父亲几乎每隔一天都推一袋子南瓜和笋瓜去引岱指挥部。羊娃哥过几天给结一回账。父亲很高兴,认为他的忘年交朋友很重义气。母亲也懊悔当初舍不得给人家盖那床被子。

     

    http://epaper.xiancn.com/xarb/html/2012-03/07/content_94513.htm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难忘2011
    • 下一篇:(散文)钟情长跑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