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爱心萝卜传温情 社区关怀暖人心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史飞翔>>正文内容

    (散文)师道的力量

    作者:史飞翔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1日 点击数:

    中国人历来讲究师道。《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韩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中国的学术史,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师承衍化史、尊师重道史。

    蒋天枢是陈寅恪先生早年执教清华国学研究院时的学生。1949年以后,十余年间师生二人只见过两次面。1964年,病榻之上的陈寅恪已经预感到自己体力不支、大限将至,此时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些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但至今尚未整理出版的著作。当年,自己的好友王国维投湖自沉前曾写下遗书将生前书籍托自己处理。如今,自己又能托付于谁呢?思来想去,陈寅恪觉得唯有与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可以当此大任。于是,病榻之上的陈寅恪将自己的著作全权授于蒋天枢整理出版。如果说陈寅恪是中国文化的托命人,那么蒋天枢则是陈寅恪的托命人。对于老师的这一“性命之托”,蒋天枢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担起这副重担。于是,在从老师手中接过著作的那一刻起,蒋天枢就决定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全身心地致力于搜集、整理和编辑恩师陈寅恪的著作。事实证明,蒋天枢的确没有辜负老师的重托。他集十余年之功,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此外,他还编撰出版了《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功垂学林。后来,承担该书出版任务的古籍出版社事后拿出1000多元稿费作为对蒋天枢劳动的报酬。当时蒋天枢的工资是每月200元。1000多元相当于近半年的收入。但是对于这笔当时已经算是巨额的稿费,蒋天枢是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理由是:学生替老师编书,怎能收钱?

    有道是薪火相传。蒋天枢严守师道、恪守师礼的这种精神传统在他的弟子章培恒身上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章培恒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名教授,著名的文学史家。当年他做蒋天枢的弟子时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做学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领略了老师关于“尊师”的教诲。他曾听人说起,当年自己的老师蒋天枢有一天去拜访太老师陈寅恪。当时陈寅恪已经目盲,生活全仗夫人照顾。那天碰巧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蒋天枢,而陈寅恪只顾自己径直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要知道那时蒋天枢也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老师尊师重道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许多年后他终于也像他的老师一样上演了一出尊师的佳话。一天,他随蒋先生外出办事,晚上办完事后照例送老师回家。不料,途中下了场大雨,车到老师所住的宿舍门口时,遍地积水,而蒋先生脚上穿的却是家常的布鞋。于是,章培恒提出要背蒋天枢,全然不考虑自己也已年近花甲。对于学生的这一举动,蒋天枢是坚决拒绝。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老师蒋天枢跨出车门,洒脱地直奔寓所,学生章培恒脱下皮鞋,一手拎着,在黑夜里穿着一双白袜踩着雨水跟在老师的身后。

    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这表明师承是学术进步的一个阶梯。有无师承,师承何人,往往成为学人能否成才的一个关键。中国学问的一大特征就是,师生之间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生命人格的影响。从陈寅恪到蒋天枢,从蒋天枢到章培恒这固然有师承上的一脉相袭,但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师道的力量。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善人张子宜
    • 下一篇:(评论)大师的宽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