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人物>> 科教精英>>正文内容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果树专家付润民

    作者:陈永贵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5日 点击数:

                                              

     

    付润民,中共党员,1936年5月生于陕西省长安县。196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工作至今。1985年赴日本考察。1990年至1991年去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两年,1995年赴意大利、英国和匈牙利考察。1991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任果树研究所育种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委,陕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宝鸡市、咸阳市、延安市农业顾问,青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等职。由于成绩突出,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批准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5年评为陕西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被录入《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员系列词典》、《新中国留学回国学人大词典》、《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词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词典》、《世界名人录》和《中国人物志》。   


                                     言 传 身 教   

       

    巍峨的秦岭山,高耸云端,八百里秦川,宽阔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古长安城就座落在秦岭北麓,八百里秦川南端的长安县,是关中平原“八水”交汇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秀,文化发达,民风淳厚,素有礼义之邦的美称。 1936年5月15日 付润民就出生在长安县大兆乡大兆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时的付家已是几十口人的大家庭了,祖辈们以耕读传家,晚辈们也同样效仿前辈的做法,一年四季总是在田间地头忙碌,而生活又十分清苦,只有依靠全家人的辛勤耕耘,才能换来喜悦的丰收。所以,家里无论是在外做事的还是上学的,回到家中,也不分男女老幼,都得从事各种农活劳动。家大人多事情杂,孩子们均需在吃、穿、住、行等方面进行自理,大人顾不过来管他们,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由长辈找学堂,以后的事全靠孩子自己管自己。祖父很严厉,他以身作则,对全家人个个都约束得很严,施以礼教,特别对上小学的孩子,背书抽板子是家常便饭,并教育晚辈干农活一定要在行。付润民就是在这样的家境中变得勤劳、聪明、朴素、严谨,久而久之,炼就了他持久、忍耐、坚强的毅力和体魄。
        1953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陕西省武功农业学校,他离开家乡,带着长辈的嘱托,带着家人的希望,来到了农耕民族的发祥地杨凌。
        
    在农校学习期间,他心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果树的培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上课认真听讲,课余如饥似渴地攻读米丘林的著作,立志将来为果树育种做出贡献,成为中国的果树育种专家。为此,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不夜,熬红了多少次眼睛,学校的试验园是他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他曾有过深刻的启迪和收获,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品德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农校学习结束了,他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被保送入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继续深造。在这所高等学府里,又得到著名学者路广明教授的指导,除了学好学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以外,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致力于钻研遗传育种知识。他曾和老师们一起到陕南进行枇杷调查,发现一个枇杷枝可连续多次结果,由他撰写的论文刊登在《西北农学院学报》上,从此打破了“一个枇杷结果可结一次果,最多可以连续结二次果”的论断,这一论断至今仍被大学的教科书所引用。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智慧的勇气和力量,激励着这位小伙子在自己追求的事业上奋斗。   


                                     初 出 茅 庐   

    1960年,金秋10月,天气晴朗,秋高气爽,田野里散发出五谷的阵阵清香,果园里绿叶配红果,遥相呼应,令人陶醉,令人留恋。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就座落在这秦岭脚下,眉县东边缘和周至西边缘,地处周眉二县交界处。山前小路上,有位年青英俊的后生,身背行里卷,一手提热水瓶、脸盆及刷牙用具,一手提着沉重的书箱,大步流星朝前走,好像是赶路搭车,惟恐误点似的,他就是要到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去工作的付润民。他就在这只有几间破旧的平房和新建的一点试验园地,几乎没有任何建筑和实验设备的泥峪河畔,开始了他施展才华的科研事业。这里人员虽然不多,科技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但创业者的雄心壮志却令人钦佩。果树所首任所长原芜洲,对这位年轻人的学习钻研精神和刻苦求实作风极有好感,便把多年来积累的2000多个苹果、梨杂交苗交给他管理和研究,他如获至宝,终于寻到了自己理想的“伊甸园”。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他手持记录本,采摘不同的花朵;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他手持放大镜,摆弄着浓绿的树叶和枝条;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他手持果筐,选择不同的品种;在寒风刺骨的严冬,他手持剪锯,梳理着杆枝。在外行看来,此项工作挺好玩,但谁又能体谅到其中的苦衷。有一年春天,正值果树杂交的时节,老天不作美,竟雨加雪下个不停,绵绵不断。但果树杂交,一年只有这一次,这几天耽误过去,又得白白等一年哪!就在这金贵时刻,他与老所长原芜洲带领大家,打着雨伞,穿着雨衣,爬上了水淋淋、冷冰冰的苹果树,为了不让花团淋雨,他用伞给树上的花朵遮雨,自己任雨淋着。每当夜深人静,他的办公室或试验室的灯总是亮的,夜以继日,曾不间断,好像他是钢铁铸成的身躯,虽经风餐露宿的磨难,但仍能数年如一日精神饱满,有使不完的劲,有干不完的事。他要做的事可简单的划分为三点:一是学习理论知识;二是进行科学研究;三是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得到升华,得到真经。通过几年的勤奋努力,在无休止的探索之中,积累了大量能量,而且越来越足,一旦这些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力。 


                                     鸿 志 鹏 程 


        成功总是垂青于勤奋思考的探索者。正当他为搞不出名堂而焦虑的时候,猛然间,他想到国光与元帅杂交,后代的叶片形状,凡倾向元帅的,果实性状也多半像元帅;凡倾向国光的,果实性状属国光类型,好呀!他迅速来到杂交圃,看看这一组合,又看看那一组合,观察的结果完全同与自己的灵感想像,他终于发现了“新大陆”,随着这一思路,继续往下寻觅。到了初冬,西北风扫落叶,苹果树作为北方落叶果树,随着西北风的呼啸树叶飘飘落地。不同的品种也显示出不同的色调,黄元帅的叶片透黄发亮,青香蕉的叶片比较荫暗。“落霜后的叶片颜色与果实颜色相关!”这是从来没有人发现的规律。同时发现:“单叶片性状和果实性状有很大相关性;植株的性状和果实性状也有很大相关性”。这一系列的发现,有利于人们对杂种实生苗的预选,对倾向亲本,选择外部形状和亲本相似杂交苗提供了依据。这一规律,适用于苹果、梨等树种。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在老所长交给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了“秦冠、延风、延光、金光”等四个苹果新品种:特别是“秦冠”,以丰产、稳产、耐贮运而闻名国内外,随着它的问世和推广,现已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载值,面积达到500多万亩,年新增产值6亿多元,直接创造经济效益50多亿元,而且已被美国、日本、加拿大、匈牙利、英国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引种试栽。1988年,在全国科技发明奖评奖答辩会上,他在20分钟的规定时间内,将“秦冠”苹果的各种数据、各种性状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导作了介绍,并接受了各种提问,答辩引起了强烈反响,“秦冠”以绝对的优势,被授于国家发明二等奖,它是我国园艺界至今的最高荣誉。继“秦冠”之后,由他选育的“秦光”苹果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秋香”苹果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秦酥”梨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秦丰”梨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秦星”苹果已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大面积推广,被广大果农所接受,认为是取代美国新红星的新品种。
        
    为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早在70年代初期,我省在全省选择了苹果最佳优生区,作为外销基地,分别将延安、洛川、淳化、铜川等县市列为基地,付润民主要负责延安和洛川两大基地建设。他凭着忘我的劳动,勤奋的工作,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边为广大果农传授技术,边指导果业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果园建起来了,黄土高原上绿了,洛川苹果进了人民大会堂,当地群众由穷变富了。
        
    果树的组织培养,是培养优质苗木的摇篮,此项工作难度大,实验多,而且成功的可能性较小,属发明创造性的工作。他以坚强的毅力和耐心,反复实验,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培养方法。用此方法培育出了苹果、葡萄、猕猴桃等苗木,已建成三个示范园,它将在三秦大地上开出鲜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赤 子 之 心   


        1985年,他随陕西省科委组织的考察团赴日本长野县进行考察。长野县在果树生产上的一家一户经营,机械化生产以及组织培养新技术,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启示。他回所后改变了常规育种的途径,在良种快速繁殖和离体诱变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9年11月至1991年11月,他被选送到美国去深造,主要是学习果树育种和分子生物工程技术。在美期间他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和优越的条件,全力以赴,日日夜夜的抓紧每一分钟进行工作和学习,他利用美国珍贵的苹果品种资源WIJCIK柱状苹果品种与富士和嘎拉进行有性杂交;在美国研究的另一个内容是分子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原生质体培养,基因转移和PCR技术,这是目前国际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课题。他已掌握其全套技术,并获得了转移基因植株,提取到DNA分离到苹果原生质体上。1991年11月,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谢绝了美国导师高薪聘请和诚心挽留,毅然踏上回国征途。回国时,为了避免行李超重,他扔掉了自己所带衣物,携带了30多份珍贵的苹果种质资源材料;带回了价值数千美元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同时,还带回了数千份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回国后,付润民利用带回来的珍贵的苹果种质资源材料,建立了种质资源圃;用带回来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建立了分子生物工程实验室;同时,利用美国珍贵的苹果品种资源WIJCIK柱状苹果品种与富士和嘎拉进行有性杂交,已培育出1000多株杂种富士苗,并从中选出300多个超紧凑型(柱状)杂种优株。目前正在对这批优株从形态、生理、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有可能在2000年前后培育出世界一流的晚熟、优质、耐贮的超紧凑型明星苹果新品种。 
      


        

    2008年6月9日,陕西省农业厅厅长王宏和秦冠苹果培育者、西北农科大付润民研究员为陕西省苹果技术指导工作站揭牌。  

    他曾发自内心的写到:“每当我站在黄土地上,就有一种面对母亲的感情。这块黄土地从小培养了我勤劳、质朴、淳厚的品德,也锻炼了我的毅力和体魄。我在这块土地上成长、求学并实现和追求我崇高的理想。”“从小我就非常喜欢果树,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了我终生的事业。在几十年果树育种的艰难历程中,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奋斗的目标,只要能看到一线曙光,我都会挚著地去追求光明和辉煌,而且从不间歇。”“自然界是一本打开的书,问题看我们如何去阅读,只有在实践中孜孜不倦地去求索,就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严 谨 致 学   


        
    学习对他来说,至今已年过六旬仍是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打开科研奥秘的金钥匙。本着从点滴积累,从点滴做起,来不断的丰富自己,武装头脑,在他身上体现出“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学习”的哲理。几十年来,曾先后在农科院举办的英语班和计算机学习班学习,为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习,为攻克生物工程技术,曾到上海生物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进行学习。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思考、研究,从一个农民子弟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专家。由于他勤奋好学,对科研认真仔细,曾有一段在所里流传过“书呆子”这么一说。这一雅号对别人可能有“褒贬”之分,但对他来说人们这种称呼只是褒意的,这也是恭维,果树所的老同志都是这样认为的。
        
    书读得多了,知识点滴积累汇成河,截止目前他已撰写了《苹果标准化——苗木》、《板栗》、《苹果基地技术手册》、《国外猕猴桃》、《果树瓜类组织培养》、《秦冠苹果》、《西北苹果》、《现代果树育种技术》、《农业生物学》、《苹果新品种9-5适应性调查》、《苹果新品种秦冠的发明》、《苹果矮化性状的预选》、《苹果品种叶片再生能力研究》、《苹果、樱桃体细胞突变筛选》、《樱桃矮化基因转移》、《苹果杂种实生苗植株性状预选与相关性研究》、《日本果树的设施栽培》和《日本长野县果树栽培特点》等,分别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共计30余篇,出版著作7部,大约在百万字以上。他著书立说不是为了给自己扬名,更不是为了捞到了什么好处,而为的是后事不忘前事之师,发扬前人的事业,使后来人得到启迪。   


                                     
    不懈的追求   


        
    在人生的旅途上,各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追求,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享乐,而他一生的追求是攀登科学高峰,欲达到顶点,因而将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科学研究事业。现已是60多岁的老年人了,头发被无休止的追求和探索消耗的所剩无几,脸上已深深地刻划出多年来辛劳的皱纹,由于搞农业,离不开土地,田间地头,风里来雨里去是常有的事。无论是果树上山下滩的年月,还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多种经营的时代,他始终能几十年如一日,勤劳的去工作,去努力。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甚至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是不是节假日对他来说都和往常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没什么两样。当今陕西的苹果和梨面积达到千万亩,这里有多少是他辛劳的汗水,有多少是他的热血啊!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科学研究面前把自己置于小学生的位置。目前正致力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果树矮形体细胞突变筛选”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苹果遗传工程育种研究”等项目,在他的脚下,永远是事业的起点,他激情饱满,俊逸豪放。他正孕育着我国苹果育种领域更加明媚的春天,将为我国果树育种事业谱写更加光辉的一页。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陕西师范大学教学研究所所长王国俊
    • 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李义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