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话说长安>>正文内容

    寻找消失的郿坞城

    作者:赵争耀 来源:三秦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1日 点击数:

    眉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距西安125公里。据史料记载,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起,董卓修筑郿坞城,屯军聚财。三年(192年)四月二十三日,王允等设计斩杀董卓,并派皇甫嵩率兵赴郿坞,灭掉董氏三族,运走坞中所藏金银珍宝等物。焚毁于战火中的郿坞城究竟在哪里,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勘探发掘眉县柳巷小城遗址时惊奇地发现,该城极有可能就是毁于战火的东汉董卓所建“安乐窝”——郿坞城。

     

    埋藏在田野之下的东汉古城

     

    “2010年进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时候,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考古人员在眉县常兴镇柳巷村常年耕作的田野下面,发现了一座四四方方的古城遗迹。”据参与考古发掘的考古专家介绍,根据探测,这片农田下的古城非常规整,按照略微偏斜的东西南北方位构筑。
    “
    勘探结果表明,柳巷村耕地下面掩埋的这座小城大致呈正方形,边长160米。在四角以及每边正中各有一边长约20米的方形建筑,可能是角楼、敌台、城门一类。”考古专家称,城墙四角有角楼,城墙四面的正中都有建筑,但只有南面是城门,其余三面应该是“马面”。

    “马面”是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马面”和角楼都是突出于城墙墙体的建筑,利用三面的空间对进攻墙体的敌人形成攻击角度。据《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两篇记载,这种结构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被用于城市防御了。

    柳巷小城城墙现存高约2米,宽约7米,夯土层厚度约5-6厘米,城墙外侧保存较好,出土大量条形砖等建筑材料,以单面带有细绳纹的条形砖为主,并且出土有数块一侧带有涡纹或菱形纹的条形砖,年代应为东汉时期。另外出土了1件夯筑城墙用的石夯头和1件陶瓶。根据出土器物和条形砖等建筑材料推断,此座古城属于东汉时期的遗迹。

     

    柳巷小城是董卓的“安乐窝”?

     

    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于董卓的叙述,“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离长安城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卓往来长安,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皆候送于横门外……”

    其中,提到的郿坞就是董卓建造的“安乐窝”。

    令考古工作者惊喜不已的是,如今勘探发掘的柳巷小城的位置位于汉代眉县县城东北,根据史书记载,该处有东汉末年董卓建造的郿坞城。勘探和局部发掘证实,柳巷小城的规模和年代与郿坞城相符,那么,柳巷小城究竟是不是董卓所建的郿坞城?

    眉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刘怀君称,在柳巷小城遗址北面的土塬上有一个世代流传的董卓的藏兵洞,在洞的山下,还有一个传为万人坑的地方,这些民间传说就是董卓残暴的证据。按照东汉末年私人城堡的建筑规模,堡主人都蓄有大量的武装部队。出于防卫的需要,这些部队当然不能全部驻扎在城堡里,藏兵洞的传说显然并非空穴来风。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郿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十五里,董卓坞在县东北十六里。”此说一出,其后的文献无不沿用。唐代以后的郿县县治在渭河以南、斜水之东,与今日眉县县城基本为同一地点,那么位于其东北十五里的“郿县”故城就恰恰与这次发掘的区域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记载:“董卓发卒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如此。”这些证据表明,那个曾在东汉末年作为董卓大本营的郿坞,不但真实存在,而且极有可能就在眼前。

     

    “郿坞”酷似欧洲城堡

     

    “这些坞堡组织,是军事性的防御战斗组织,又是经济性的生产组织。”1月30日,文化学者徐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每一个坞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在城市破坏,交通停滞,金属货币萎缩,战乱频仍的条件下,每个坞都需要生产自己所需的物品,特别是粮食衣物。

    董卓的郿坞是一个典型的坞堡,据《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记载:“卓筑郿坞,高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卓云: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他的坞堡都大同小异,坞堡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除了当地依附坞主保护的自耕农之外,多的是从四面八方汇聚来的流民,还有战争中掳掠来的俘虏和“生口”,他们都成了坞堡的奴隶。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坞堡的人员有多种民族成分,所以每个坞堡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晋书·王恂传》中说:“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坞堡之内,多的是这种田客,前赵国主石勒(羯族)就是一个田客。一个坞堡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一个坞堡之内,各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都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各民族对文化的相互认同更有了紧迫感,民族间的文化吸收更能加快速度。

    这和欧洲的城堡极其相似。欧洲中世纪,因为草原文化占主流,人们不愿从事农业劳动,就在社会上,特别是在乡间游荡。也好惹是生非,经常发生武斗和小规模的战斗,在战斗中才可以劫掠对方的武器、马匹以及其它各类财物,兵戎不断,于是领主们就筑起城堡自卫,每个城堡既是军事单位,又是行政单位,也是领主们的小王国。城堡内有武装、有各类手工业者,如酿酒、制鞋、打铁、木工等,每个城堡就是一个小社会。城堡周围是领主们的领地,平时农民在田野里种地,战时就集中到城堡内参加各项活动。在中世纪,这样的城堡,在西班牙、法国星罗棋布,迄今去欧洲,还可以看到留存的古典城堡。在中国,公元200年左右就有了坞堡。从东汉末年起,战争频仍,社会的稳定被破坏,人民为了保卫自己,就筑壁垒和坞堡自守,其实,这就是后来的城堡,欧洲后来的城堡是否从中国得到启发,都很难说,只是没有史料证实。东汉“高速路”残存百米。说到郿坞城,就不得不说说郿坞岭。

    郿坞岭是曾经横亘在户县北部原野上东西走向的一条土岭,当时岭畔有古人依地势起伏、跨沟越涧修筑的一条驰道。这条驰道高3.4米,顶宽14米,底宽21米,为黄土夯筑,气势宏伟,有如现代高速路,让人惊异。关于郿坞岭,民间有一个千余年来口耳相传的故事:汉末奸相董卓贪婪,藏宝于巢穴郿坞(在眉县),为方便往返于汉长安城与郿坞之间,动用数十万遥役,鞭打绳拴,修筑了这条驰道。车辆奔驰其上,卫队护卫其侧,甚为快捷安全……其工程之巨大,动用徭役之众,社会上有“北修长城,南筑坞岭”的说法。将修筑这条驰道与修筑长城相提并论,从中可以约略窥探出历史上这一巨大工程的一斑。但在《后汉书·董卓传》中,并没有修筑这条驰道的相关记载。郿是董卓的封地,董卓在郿修建了“郿坞”,这条驰道连接长安与郿坞,因此其极有可能是董卓组织修建的。根据《三国志·董卓传》的集注:“长安至坞二百六十里”,二百六十里应当是这条驰道的总长度。

    建国初期,这条驰道在户县境内还甚为完整,东自苍游乡文义村北侧而入,向西依次经过兆伦村、凿齿村、什王村、坳河村、鲁家寨、涝店镇,再进入周至县境内。农业学大寨期间大搞农田基建,几乎将其全部平毁。目前仅在文义村北侧与长安区苗驾村之间尚残存百余米的一段,因其地处长安和户县交界,才得以幸存。据当地群众介绍,长安区冯村东侧也还残留一段,但与户县境内此段的完整性相差甚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春节上班早餐难买 "放心早餐"元宵节后…
    • 下一篇:走进护国道安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